《我的阅读与写作》作者是著名的散文家梁衡,本书是梁衡先生五十年写作生涯中,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的文章结集。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的阅读",收发了梁衡先生的读书心得,有些文章当年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既适合文学爱好者引高阅读水平,也适合中学生大学生拓展阅读视野。
第二部分是"我的写作",梁衡先生既是记者编,也是散文家,这一部分收录了他的一些文学评论、新闻写作方法及文学理论研究。能帮助不同层面读者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部分是"序与跋",是梁衡先生近年来为自己的图书及其他人的图书所写的序和跋。
① 关于古诗词的阅读
今天阅读了第一部分,感受作者对古诗词的热爱,以及大量背诵经典的古诗词对作者写散文的帮助。
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内容
二是意境的美
三是音韵的美
后面两个都是审美训练,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要用到的。
我们经常说,文章美的像诗一样,就是指文章的意境和韵味。
诗歌阅读对作者后来写散文的帮助很大。当碰到某个感觉,某种心情无法用具象的手法和散体的句式来准确表达时,就要向诗歌借他山之石,造成一种意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所谓模糊比准确更准确,绘画比摄影更真实。
新诗阅读对作者写作的影响主要是两点:一是激情,而是炼字。
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在各种文体中,诗歌的分工主要是抒情。
作者总结出了“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
这个“情”字就要靠读诗来培养。
诗陶冶人性,让人变得热情,可以改变你的性格,你的人生态度。
读诗对写作的另一帮助是炼字,炼句。
诗要押韵,就逼得你去选字,中国字很多,但这时只许你使用一小部分。
李清照所谓的“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经过这种训练后再去写文章,就像走钢丝的人走平地,可以从容应对了。
② 关于散文的阅读
散文阅读少不了古典散文,作者的古文阅读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最基本的,课堂上的学习。中学书本中的每一篇古文都是熟背过的。
二是扩充阅读。读一些社会上流行的综合选本,作者很喜欢的《浮生六记》,又是一个新的高峰。
杨绛老先生还仿其格写了一本《干校六记》,可见它在学人心中的地位。
如果说古典诗词对写作的帮助是意境,那古典散文对写作的帮助就是气势。
文章是要讲势的,所谓文势。“文势”是中国古典写作理论中珍贵的遗产。
如《三国演义》的开头最有势:“话说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这都是“文章五诀”中“理”字诀开头。
现代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空间。
其实,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因果关系,你阅读了别人的东西,又转化为作品服务他人。
阅读是面, 写作是点;阅读是吃进草,写作是挤出奶。
文学,特别是散文第一要是“真”,要有真情实感。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必要担负说教任务,审美才是它的本行。
正如冯牧先生说的:“我不喜欢一些'心灵探险式‘的散文。杯水波澜,针眼窥天,无病呻吟。这些散文不关心现实,只关心自己的情趣,这不应该是我们散文写作发展的总体趋势。”
③ 关于经典的阅读
作者在《文章五诀》中提出行,事,情,理,典。这个“典”是指经典,典故。
什么是经典?常说为经,常念为典。
经典的标准有三个:
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是经得起重复引用,能不断释放能量
对于经典,作者说,你读不读,喜欢不喜欢是一回事;它客观存在,确实有用,是另一回事。如果你没有读,其实是吃了暗亏。
经典是要转化为有效阅读必须有负责任的,高水平的,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普及环节。
人的阅读需求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层面共有六种,分别是信息,刺激,娱乐,知识,审美和思想的阅读需求。
反应在作品上就是高雅,低俗和通俗。
经典的作品总是有原理的体现。
马恩作品里有一般社会原理,哲学原理;毛泽东作品里有中国社会的政治原理;黑格尔的作品里有美学的原理。
只有含有一定原理的作品才能够称得上是经典作品。
这也反过来说明,阅读,不管读哪一类作品,一定要读经典。
这样你收获的不只是粮食,还有种子;不只是几条鱼,还有渔具,渔法。
当然,再经典的作品也只能作为客观的阅读对象而存在,要收到好的阅读效果,还得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这颗种子,种出属于自己的树。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
阅着,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的观看。
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
广义来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来解决。
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则只看不行,还要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可成为狭义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