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149字,阅读需6分钟
昨天有人在后台问我:怎么看理想记和青菀啊因为“杭州保姆案”争论的事情。
我第一反应:“杭州保姆案”我知道,这俩人是谁?
然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理想记就是微博上一个叫“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的媒体大V,而青菀啊则是一个写情感专栏的作家大V,说实话前者我是听说过的,但是不太关注,后者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至于他们争论的“杭州保姆案”,我是一直关注的,既然有人询问,那么我就这件事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我一直不敢随便评论“杭州保姆案”
其实这事情我关注了有一段时间,各家报道也看了不少,但是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这件事我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不敢随便评论。
在我印象里,我只是在事件刚发生的时候转发微博,希望消防部门可以尽快回应一些批评,之后再转发过苦主林先生的微博,当时在这条微博里我就说了:“不想消费这件事,转发就是我的态度”。
很多人不太知道,其实要我写这件事的压力一直有。
本人现在在一家媒体的评论部供职,我的直属上级在事发后就找我:你得写写啊!
我看了,没敢写。
之后很多媒体都写了评论,也有不断的报道,于是领导再次提醒我:这事儿很热点了,你该评论评论了,可以从XXXX的观点入手。
我又更仔细地对比了各家报道,然后直接找到领导告诉他:事情不清楚,不敢写。
结果第二天,《新京报》发了一篇社评《“保姆纵火案”拷问:多少消防系统虚设》,这之后有同事问题:你怎么还不写?
我还是那句话:不敢写。
直到直属领导再次找到我,说咱们一定要写写了。
我们商量之后,决定从社会征信系统缺乏导致雇主背景调查困难的角度入手,于是有了一篇《**建立征信系统或可避免“保姆纵火案” **》。
而这还是我基于保姆已经被批捕的情况下所写的一个局部话题。
至于这个案件的全貌,尤其是涉及到苦主和绿城物业的纠葛,我至今是不敢写的。
二、事实表述不统一是争论根源
我看了理想记和青菀啊各自的文章,给我的印象是,基本上理想记认为绿城物业方面有一些地方被误解或者误传了,甚至有人看完他的文章认为是苦主说谎;而青菀啊则基本认同苦主的说法,进而认为理想记指责苦主林先生是错误,甚至是非常不道德的。
两个人的分歧,首先是在于事实层面的,而这种分歧其实源自绿城物业和苦主的说法不统一,比如苦主说是消防栓没水或者水压不足,而物业称消防设备运转正常。
这种分歧,并没有得以进行互相的质证,反而通过各自不同的传播途径向外发声。
绿城物业没有试图去说服苦主,而是试图说服媒体;苦主则没有能力去质问绿城物业,所以只能把自己的认知传递给网友。
而对于这种不一致,实际上导致了后来理想记和青菀啊的分歧,双方各自从事实、法律、道德等层面进行辩论。
很多人都愿意引用柯南的话:“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所以当不统一出现之后,其实只有两种可能:误会或者说谎。
事情发展到现在,恐怕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这是误会,于是大多数参与讨论的人都判断有一方在说谎,或者至少说的不正确、不全面、不充分。
按理说,这种辩论是应该从事实层面展开的,你这样认为,你拿出铁证,我不认同你,我拿出更铁的证据。
但是网络大V之间的辩论总是陷入谩骂,这似乎成了一种定律。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人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人身攻击,二是大V的争论总是会有队友来搅局。
其实我有时候也会说“如果你智商正常的话就该知道”,这样对于事实对错的分歧就变成了人格侮辱的话题,尽管我尽量避免这种行文,但仍然会有,很抱歉。
而网络大V辩论不但存在彼此人格侮辱的情况,还有太多队友加入,比如张三的队友来支持张三,那李四的队友就来支持李四,而彼此的粉丝说了什么错误言论,也会被扣到大V头上,那么两个人的观点分歧上升为人身攻击的同时,也变成了两群人的观点分歧乃至人身攻击,最后就是一场骂战。
如到现在,关于是不是理想记拿钱替绿城说话已经成了争论的话题,这跟双方争论的起点差出太远了。
三、这件事对人心伤害实在太大
但如果跳脱出无聊的口水战和人身攻击,单纯看这件事,我认为在没有官方调查结果出炉前,双方或许都存在不够严谨的问题。
比如消防栓没水的这个问题,目前双方所谓的“真相”有的来自利害关系人的讲述或提供的信息,另有一些信息来源则不太清楚,而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到官方发布的调查报告,所以实际上双方在对事情认知上都可能存在片面的情况。
实话说,我个人之所以一直不敢随便评论这件事,不是因为我不想发文章,不是我不想赚流量,不是我不希望搞好kpi,而是因为这件事实在太过惨烈,对人心的伤害实在太大。
如果是个明星出轨的娱乐新闻,或者是个体育比赛的体育新闻,甚至是普通张三李四打架的社会新闻,只要找到正式媒体报道,援引他们的说法再评论,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甚至于,就算评论的事实不对,只要表述足够谨慎,也是那些原发媒体负责,不是评论员的问题。
于是偶尔蹭个热点,这也不新鲜,我特别坦然地表示:我不是什么节操特别高尚的人。
但这件事不一样,一个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就这样逝去,事件原因是这样的匪夷所思,保姆行为之凶残令人发指,苦主在视频中的讲述让人不寒而栗,说实话我有时候看着这些报道就会不自觉地流泪。
甚至本来我在这篇文中想插一些图,但是看了那些孩子的图片我觉得还是不插了,我自己就接受不了这个过程。
这不仅仅是一起事故,而是一起犯罪,一起谋杀,其背后让人有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善良的对待换来残酷的回应,努力的挣扎却遭遇不堪的现实。
这起案件不仅仅是杀死了四个无辜的人,也在毒杀我们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信任,伤害我们彼此之间该有的羁绊,甚至让我们对整个社会和他人都产生了怀疑和戒备,而这些信赖和羁绊本该是人类社会得以运转正常的基石。
可以说,这场灾难不但毁灭了一个幸福家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心灵恐袭”,甚至将我们对彼此的判断都打回到了蛮荒时代,回到只有利益的丛林规则,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不同的人,彼此用怀疑的眼睛看着对方,然后保持着内心的焦虑。
四、媒体人此时更应谨慎发言
在这种时候,作为媒体人,固然要关注这件事,我们都渴望从中找出真相,我们都希望发现问题所在进而修弥社会的裂痕,但是这件事再也禁不起任何一丁点的偏差和错误。
这就像是去修补一座因地震而开裂的危房,必须谨小慎微地进行,而不能在情况不清楚的时候大刀阔斧施工,否则可能造成比地震本身还严重的伤害。
而当一些评论,其中某些事实尚未被证实,甚至仅仅是一些表达句式值得商榷,就会引发铺天盖地的质疑。
这不是网民不通情理,不是像青菀啊和理想记们所说的全都是键盘侠和喷子,而是此事已经近乎耗尽了社会的宽容与信任,所有人的心里在这件事上已经被逼到的悬崖边上,已经没有空间留给探讨和包容了。
于是一句话就已经足以让人对你产生怀疑,甚至是批判。
但我并不害怕批判,我也不想去谈什么“媒体社会责任”的高调,只是说作为一个普通人,其实我们都不太清楚这件事的全部细节,甚至恐怕苦主和绿城物业也未必掌握全部的细节。而这些都需要在公开、透明的执法调查之下,用证据说话,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显然这超出了自媒体和网民的能力,更不是评论者可以做到的。
一句话:当别人已经被逼到悬崖时,如果没有帮助他的办法,就索性不要再冒伤害他的风险。
这是我的看法。
那么,或许有人会认为我这是和稀泥,所谓“各打五十大板”。
但我要很明确地说:如果说双方在不完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发表评论都略显不够严谨,那么理想记的错误更大。
理由很简单:你是媒体人,而对方虽然也是大V,但他只不过是个专栏作家,某种程度上就是个普通吃瓜群众。
固然我认为这件事在没有官方调查结果出炉前不应该做过多的阐释,但是作为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媒体人理应比普通人更为谨慎、更为小心,因为我们明白手里的话语权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在这样的事件、这样的时刻。
就像双方都拿到了一把枪,如果你是个训练有素的军人,你应该更知道如何谨慎使用。
同时我认为,相比起绿城物业来说,苦主林先生的“抗击打”能力更弱,因此对他的质疑和批评需要更加谨慎,这并不是说“站在鸡蛋一边”,而是保持一个媒体人该有的谨慎。
一句话:别人外行,媒体人是内行,所以当媒体人存在不严谨的表述和轻率的结论时,特别还是一个粉丝众多的大V媒体人,比之普通人更值得批判。
五、媒体人该做的是监督调查
那么这件事就完全不能评论么?我倒不这么认为。
所谓媒体,我认为应该做的不是通过片面的采访来仓促下结论,也不是为了跟自己观点不同去与人争论,而是应该在保持足够关注的同时推动事件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声音应当是向所有态度开放的,但也要同所有态度保持距离,进而不能做出任何孟浪的结论。
关注不是关注的理由,评论也不是评论的目的。
同时,媒体应该执行监督的功能,不是去监督林先生,也不是去监督绿城物业,而是去监督执法部门的调查,通过合法的手段让这件事早日有一个明确的调查结果,早日能够厘清责任,早日能够给整个社会一个交代,那么或许这件事造成的伤痛,也可以早一点被弥合。
这就是我对此事的一点浅见,说出来供大家批判。
最后,向逝去的死者表示哀悼,希望家属也能平安。
****作者:梁千里****
原创文章转载需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请在后台留言联系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