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常常感叹,小孩子怎么讲都不听,说了多少遍也不改,结果是父母几乎崩溃,或者导致大吼大大叫。
对于孩子,刚开始的时候,父母总会抱着耐心、温柔地说说,只是没有得到他积极且正向的反馈,最后才变得粗暴。此情此景,当亲子关系爆发冲突时,说父母教育方法不妥,也对;责怪孩子不听话,好像也没错。
家庭教育需要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对于上面说的,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在于他缺乏或者说没有养成专注沟通的能力——不习惯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
我们常说与人谈话时,需要看着别人的眼睛,表示专注听别人说话,表示尊重。
作为父母,我们回想一下,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处于什么状态?
是不是一边做家务一边扭头和他说一句?
一边忙着电脑上打字一边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
又或者,身在厨房隔着客厅叮嘱孩子赶紧做作业?
面对面交流,是专注,是重视,是尊重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很少和父母发展“正真”的谈话;或者和父母说事情的时候,双方能够面对面,平视对方眼睛说话,正是由于缺少这种“正式”的注视谈话,使得孩子没有养成专注沟通的能力。
成年人尚且知道,不是当面说的话,有时候都不会记在心里,也不把它当回事,这是大脑没有专注于这次谈话,并不认为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即使嘴上会答应的好好的,但转过身这件事情就忘掉了。
对于小朋友也是一样的,当爸妈远远传来“要怎么怎么”的时候,他头不回,眼睛不抬,要么回应“等一下!”,要么不为所动做自己的事。三番五次之后,爸妈无名火”噌噌“地往上串了。
对话孩子,正式交流,平等直视
也许源于父母天生的权威性,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习惯于张嘴即来,随口就说,以“威严”代替“正式”,也正是这样的互动模式造成了孩子不重视的结果。
当我们想要孩子认真地对待自己说的话,不妨稍许“正式”一些,面对面,眼睛保持同一高度,注视着他,温柔而坚定“我们现在需要……”,“现在应该……”情绪和心态都平稳的状态下,直接的对话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孩子不听,并非故意怠慢爸妈,也不是故意要和父母对着干,也许是专注沟通上的欠缺,导致他有意无意之中不能完全收听到爸爸妈妈说的事情,这就是父母耐心和细心所需要落实的地方。
【教育即生长,家有低年级小学生的奶爸,努力学习家庭教育,致力于有效的教养之道,欢迎评论、分享育儿之路的欢乐与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