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唐登华老师的家庭系统治疗课程,依然听的热血沸腾,厕所都不敢去,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6525197/7c85d071b1ed109c.png)
唐老师说话不紧不慢,讲课也没有抑扬顿挫,但每每说的话,风趣幽默,于不经意间传递出生活大智慧,面对任何心理难题,都能给到出乎意料、情理之中、令人会心一笑或醍醐灌顶的答案。
一整天的学习,笔记满满,在此提炼出3个简单好用的问题,不仅是心理咨询师,任何一个人都值得学会使用。
问题1.你做了什么,使***变成这样?
一个家庭里,这样的关系常常结队出现:
晚归的丈夫vs唠叨的妻子
酗酒的父亲vs抑郁的母亲
焦虑的妈妈vs厌学的孩子
孰因孰果?“清官难断家务事”,咨询师无法给出判断,也千万不要和当事人一起,陷入到是非对错、鸡生蛋蛋生鸡的无限循环中。
一个系统里,一段关系中,都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也从来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最后的“病症”可能落在系统中任何一个人身上。
此时,放下判断,引导当事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做了什么……
比如妻子抱怨丈夫总是晚归,咨询师不妨问妻子:回想一下,你做了什么,让你的丈夫喜欢晚归呢?(内心不冷静的声音问出了同样意思的问题:你怎么让你丈夫变成了这样?)
比如对父母双方:你们做了什么,让你们的孩子开始变得封闭不爱说话呢?
另外在杀人游戏中(唐老师是“杀人”迷哈哈),常常有人被错杀误杀,这是不妨问问自己:我刚才做了什么,让大家怀疑我。
这个类型的问题:
1.从关注现状,转而关注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更易于推进事情的转化。
2.从对外界/对方的不满,转向对自身的调整,把“期待别人改变”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转向问我自己能做出什么改变。
问题2、你看到了什么?
A评价B说:我觉得他个人太小气了!
然后因此而在相处的过程中万般烦恼和不满。
这时不妨问A:你看到他做了什么,让你觉得他很小气?
结果也许是B不怎么注重个人形象舍不得买新衣服,但实际在其他开支比如在参加学习培训方面做了很多的投资。
另外一个例子:孩子觉得爸妈关系不好,简化后的对话如下。
咨询师:为什么这么觉得呢?
孩子:因为他们打架。
咨询师:噢,他们打架了,能具体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孩子:我看到妈妈生气的时候就会掐一下爸爸。
然后继续用下文第3个问题,孩子的压抑情绪居然就缓解了。
所有我们说出来的都不是真实,都带有个人主观的评价;
对方做了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把这个自动思维,通过这个问题进行拆解,也许很快就能遇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同样,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也不是你自己认为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感觉到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问题本身也许不是问题,而是我们建构出来的问题,咨询师就是充当这个角色:带领你一起重新看看这个“真实”,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和结论。
问题3、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呢?
接问题2中小孩的例子,咨询师继续问:噢,是掐一下。你说,有没有可能,爸爸妈妈是像年轻的情侣一样,在打情骂俏呢?
这样一个提问,相当于是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让来访者看到更多可能性。
当我身陷圄囹焦头烂额时,若有人能这么冲击我一下,应该就瞬间清醒了吧;若是日常多用这个问题自我对话,刻意练习之后,也能自我教练了吧。
学习的结果是知行合一
以上3个问题:1我做了什么让事情变成这样,2我看到了什么,3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呢,
看是一种提问工具,背后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问题归因在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把问题回归到”看见“本身,把问题拉向另外一个可能;若能在关键对话时,常觉知,常应用,自会内化成自己思维的一部分。
再次感谢唐老师身体力行的讲授,感恩我可以兼职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