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论施与
《论施与》是一个富人提的应答,因此智者的所说主要是针对富人的。首先说明一点点的给予不是施与,只有以身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施与。他说那些富人为了其“明日”而保守,就像狗把其骨头埋起来一样,表明其私欲难平,守着满溢的泉水还愁渴。
第二段讲有的富人为求名而施与,他内心潜藏的欲念,使其施与不再完美,与当今现象很相符。而有些人财产虽少却全部都给人。这些人生命是丰富的、内心是充实不虚的;有些人因为施与而愉悦,有些人通过施与而心灵得到洗礼;而真正乐善好施的人是无私的,他们的施与就如同山里桂花香气飘荡,上帝为之点赞。
第三段讲对于乐于奉献的人,为寻求和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快乐的。实际上人必有一天都要付出,不如尽早施与吧。转念想想,于是也对,何必将所有都占有呢!总有一天,你所占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消失而不再属于你,这个时候,你就再也没有了支配权,而是将积善的权利交给了你的继承人,这值得吗?
第四段讲施与者与接受者最终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换者!交换的礼物是那颗属于心灵的安慰,施与者只是一个证人。这里是对施与者的赠言。
最后一段是对受惠者的鼓励。不要负起报恩的负担,否则,你将辜负了那颗无私奉献的仁心。
原文:
你把你的产业给人,那只算给了一点。
当你以身布施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施与。
因为你的财产,岂不是你保留着的恐怕明日或许需要它们的东西么?
但是明日,那只过虑的犬,随着香客上圣城去,却把骨头埋在无痕迹的沙土里,明日能把什么给他呢?
除了需要的本身之外,需要还忧惧什么呢?
当你在井泉充溢的时候愁渴,那你的渴不是更难解么?
有人有许多财产,却只把一小部分给人——他们为求名而施与,那潜藏的欲念,使他们的礼物不完美。
有人只有一点财产,却全部都给人。
这些人相信生命和生命的丰富,他们的宝柜总不空虚。
有人喜乐地施与,那喜乐就是他们的酬报。
有人无痛地施与,那无痛就是他们的洗礼。
也有人施与了,而不觉出施与的无痛,也不寻求快乐,也不有心为善;
他们的施与,如同那边山谷里的桂花,香气在空际浮动。
从这些人的手中,上帝在说话;在他们的眼后,上帝在俯对大地微笑。
为有请求而施与的,固然是好;而未受请求,只因着默喻而施与的,是更好了。
对于乐善好施的人,去寻求需要他帮助的人的快乐,比施与的快乐还大。
有什么东西你必须保留的呢?
必有一天,你的一切都要交付出来;
趁现在施与罢,这施与的时机是你自己的,而不是你的后人的。
你常说:“我要施与,却只要舍给那些配受施与者。
你果园里的树木,和牧场上的羊群,却不这样说。
他们为要生存而施与,因为保留就是毁灭。
凡是配接受白日和黑夜的人们,都配接受你施与的一切。
凡配在生命的海洋里啜饮的,都配在你的小泉里舀满他的杯。
还有什么德行比接受的勇气、信心和善意还大呢?
有谁能使人把他们的心怀敞露,把他们的狷傲揭开,使你能看出他们赤裸的价值和无惭的骄傲?
先省察你自己是否配做一个施与者,是否配做一个施与的器皿。
因为实在说,那只是生命给与生命——你以为自己是施主,其实也不过是一个证人。
你接受的人们——你们都是接受者——不要掮起报恩的重担,恐怕你要把轭加在你自己和施者的身上。
不如和施者在礼物上一齐展翅飞腾;
因为过于思量你们的欠负,就是怀疑了那以慈悲的大地为母、以上帝为父的人的仁心。
读后感:
(本章读起来,特别是理解起来很费劲,不知逐字逐句逐段读了多少遍,理解的可能不全面或有误。)
通过《施与》我想到奉献与施舍,因为奉献和施舍不是同一回事。你拥有的,你也需要的,别人更需要的,你义无反顾的给予别人,不求回报,那叫奉献;你拥有的,你不需要了的,别人没有的,你有目的的扔给别人的,那叫施舍。奉献是心甘情愿的,急别人之所急,帮别人之所需;施舍是大家的利用价值都不高的,你给了别人没用的东西,你不想要的东西,却想换取有价值的其他的东西,即为获取名。这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为名、为扩大个人影响而搞的假“捐献”,只为博取眼球,搞“形象工程”。
文中既对施与者提出了发自肺腑的赠言,同时也对受于者提出要求,不必负起报恩的重担。现今的社会就是如此,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受惠者那种无比感恩的眼神。其实,就说我们自己吧!也是如此,每每受到别人的莫大帮助,心里有无比的感激之情的,总觉得亏欠着些许什么,也说不上是抱歉感还是什么?不能不说,这个是受感情枷锁的原因。其实慷慨的接受一切帮助而后见机补偿还不是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