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名士的容貌以及举止风度中,有的粗暴,有的优雅。而我主要来谈一谈那些美男子。
说到美男子,不得不提"古代第一美男"潘岳。潘岳妙有姿容。《世说新语》记载:“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可见相貌出众的潘岳被妇女们所欣赏,都手拉手围观他。而左太冲就东施效颦了,被妇人乱吐口水。可以看出那时候才真的是个“看脸的时代”。可是同“以貌取人”又不可同日而语。它是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的一种时代风气。
当然潘岳也不是只徒有其表,毕竟深受妇女们喜欢,应该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滕王阁序》中“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王勃就说到请尽情挥洒像潘岳、陆机一样如江似海的文采吧!潘岳也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在他的诗词歌赋中,也可以看到他的人品,《怀旧赋》中这样写道:“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潘岳十二岁与父亲的朋友、大儒、扬州刺史杨肇相见,被杨肇赏识,许以婚姻。后来杨氏早亡,潘安对杨氏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并作《悼亡诗》怀念杨氏,开悼亡诗之先河,这之后悼亡诗的范畴仅限于悼亡妻子。其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情真意切,令人惋惜。
而同时期的卫玠,也是才华横溢,风姿卓越。因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容貌俊美,精神清爽,风度翩翩。但是和卫玠在一起时就感叹“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可见卫玠的才华与容貌都是极好的。
可以说魏晋的美有一种病态,就如上面的卫玠弱不胜衣,终日是一副病弱的样子。《世说新语》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这就比较悲惨了,去世时仅二十七岁,可见当时对美的追求代价也是挺大的,不惜伤害自己身体。
当然魏晋时期对于美的追求,不仅仅在于姿容上。从外在仪容美和内在神韵美都有。
一:以白为美 常形容其人如玉,面如凝脂。指仪容美好,光彩照人,何晏朱衣自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魏明帝一度怀疑他擦了粉,于是正当夏季,赐给何晏热汤面吃,吃完后大汗淋漓,用官服擦脸脸色更加洁白了。二:以高为美 时魏明帝曹睿让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坐在一起,别人都说“蒹葭倚玉树”,通俗的说是芦苇草在大树下一样,两个人品貌极不相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有人就说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涛也称他为“若孤松之独立”那种傲然挺拔的样子,大概不仅是个高富帅了。
但是往往一个人的内在更能反应一个人的品性。纵使曹操换位,让相貌堂堂的崔琰去接待匈奴使者。曹操就握刀站在一旁,尽管曹操貌不惊人,但是却气质不凡,有着自己的威严。被匈奴使者认出,曹操感到羞愧。也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外貌仪态的注重,始有“捉刀”的典故。
看一个人,更要看他的眼睛,当时裴楷生病到很重的程度,晋惠帝派人看望他,虽然身体不适,但是却“双眸闪闪若岩下电”。完全不匹配精神上的涣散,让使者称奇。支道林双目有神,谢安说“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黑亮的眸子深沉冷峻,有着一股豪爽的姿态。
一个人的风度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传神,当时人们品评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本来是曹植《洛神赋》来写他心目中女神甄洛外貌的,而现在显示出王羲之的风度翩翩,才学出众。刘伶外貌上虽然不美,身形也不佳,但是就是他的那种质朴自然的气质,毫不掩饰自己的短处。真实不做作,提高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赢得了别人口碑。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默然三秒,还不滚去学习。所以嘛,魏晋士人在对人物的审美上重视审美对象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只可以供给参考,在当时或许美丽可以为所欲为,深得别人的好感,从而有利于发挥自身才干。立足于世。现在还是要升华一下。知识层面高否?学得的技能富否?干事情能够帅漂亮否?无不是对自己的考验,有没有想到去提升自己,有没有想到去摆脱现状。
魏晋名士在一起交流时,还都饮酒、写诗、观山、赏水。也不常在意容貌,更多还是那个止,那个你的行为举止,容止之风之神韵美,对文化和人们的心灵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魏晋风度之容止,美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在追求美的路上。不要忘了自己兼修自己的气质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