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j当年明月
经常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诉苦:
老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他写作业,他要看电视,要不就在那里装模作样磨磨蹭蹭……
老师,我每次打电话回去,孩子都不接我电话,或者接了三言两语应付我,问他学习上的事一言不发,他学习怎么样啊?……
老师,孩子太不听话了,让他写作业居然顶嘴,每天放学回家就像兔子剁了尾巴,不见人影。……
老师,孩子喜欢和我顶嘴,不怕我了,我说的话她不怎么听了,还是老师的话她听,在学校帮我抓紧点哈,她怕老师。……
每次有家长这样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我都会尽心尽力花点时间和学生谈谈心,了解了解情况,开导开导。虽然不能立竿见影,起码孩子再不会那样和父母对着干了。
为什么孩子进入小学高学段以后,会有这些不好的表现呢?
其实,这要从我们家长自己身上找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有“保鲜期”的。过了这个保鲜期,家长的教育也就失去了优势作用。
作为父母,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就担负着养育和教育的重大责任。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父母是孩子的一切,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在孩子入学以后,父母则是孩子的导师,是孩子的领路人。父母永远是孩子人生路上第一老师!孩子将来的路走的怎么样,父母的这个老师角色至关重要!
如果这些时间段父母没有很好履行自己的角色,甚至“父母”角色缺失,那么以后孩子的世界里也就不需要你存在了。
看过这样的一个新闻报道:一个从小被拐卖的孩子在三十来岁的时候,警察找到了他的亲生父母。得知家人消息的他,内心一点波澜也没有。记者问他愿不愿意跟父母相认,他说愿意。记者再问愿不愿意跟父母一起生活。他说,不愿意。在小的时候总是盼望亲生父母的出现,就这么盼啊盼啊,自己就长这么大了。这时候父母的出现,却已经引不起自己任何的激动之情。
有时候,血缘之亲不一定大于养育之亲。
小伙子说,有的东西来得太晚,就不必来了。
被拐卖的小伙子是特例。但在中国农村,现实生活中有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还有更多并非留守儿童却也“父母”缺失的孩子。
提起留守儿童,老师,家长都是一肚子的苦水。于家长而言,自己的孩子谁不爱呢?可是不出门挣钱,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没有着落,若带着孩子出门打工,又舍不得孩子受苦,只好忍痛把孩子放在老家。自己拼命在外挣钱,孩子却连电话也不愿接,有的连爸爸妈妈都不愿叫了。即使后来条件好了把孩子接到身边,孩子也不愿多跟家长交流。
这是当今中国农村教育的现实。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过多去责怪我们的家长,毕竟生存是第一需要。
教育孩子是有保鲜期的。就像农民种菜一样,必须按季节撒播种子,季节过了再撒播种子,肯定发不了芽,就算发了芽也长不好的。种地要讲科学,教育孩子更要讲科学,因为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科学!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再怎么样也不能放手离开孩子。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好表现,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在教育保鲜期内,我的陪伴到位了吗?多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孩子还在摇篮里时,你是否总是忙于自己的事情,等孩子哇哇大哭才去哄一下?
孩子上幼儿园时,哭着闹着不愿去,你是否粗暴地把孩子扔给老师,甚至因为孩子的“不听话”动不动以武力教育打骂孩子?
孩子读小学了,经常喜欢跟你描述学校的事情,你是否漠不关心?只顾着问他,作业有多少?考试了没有?考了第几名?
孩子学习作业完成不了,你是否耐心陪伴和孩子一起探讨?你是否经常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每天学习的知识掌握如何?有没有困难?
当你要求孩子完成作业时,读书时,你是否在躲在房间看电视肥皂剧?或是在玩手机游戏?或是在k歌?或是把孩子独自扔在家里去跳广场舞?
你是否总是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却忘了问孩子飞得累不累?
你总觉得你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不知好歹不领情。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所付出的,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呢?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监督,更不是压制,不是一丝不苟得像一个机器,孩子需要的是关爱,是体贴,是问寒问暖,心平气和地了解他的内心。
当孩子需要关注,你给他的是冷漠的背影;当孩子需要倾诉,你给他的是冰凉的分数;当孩子需要指导,你给他的是凶狠的打骂……
所以,当你开始关注孩子时,孩子想要远远躲开;当你想跟孩子说话时,孩子还你一句“不想听”;当你给孩子指导作业时,他烦躁不安无心听你唠叨讲解……
我们要知道的是:
孩子成长的时间是有限的,你若不在,孩子不会重新长大一次。
孩子倾诉的时间是有限的,你若不在,孩子不会再为你打开心门。
孩子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你若不在,孩子学会了坏的习惯你只能追悔莫及……
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孩子犹如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待楼房盖好了,你却说,地基以前没有打好,我想重新修补一下可以吗?这可能吗?我想,没有哪个家长会问这样的愚蠢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教育孩子就好比打地基,需要好好花点时间和精力的,马虎不得。
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合格的爸妈留给孩子钱财,聪明的父母传给孩子智慧。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一句话,或一个决定也许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孩子身上潜藏的个性和特点,然后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在不知不觉的滋养中,完成父母对孩子影响教育和塑造的过程。
好好把握教育孩子的保鲜期,在孩子“羽翼未丰”之时,多陪伴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不要高高在上,不要认为教育孩子是别人的事情。孩子是不断成长的,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得不断变化。
挤出时间来陪伴,和孩子快快乐乐的一起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
~END~
原创不易。感谢您能挤出时间看我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