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罗胖说"元无知",就是指那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知。告诉你所有的信息你想找都找得到,方法也很简单,只需百度。但你还是只能看着搜索界面发呆,不知道该搜什么。
学生时代,我们的困惑是考卷上的问题都明白,但我们不知道答案。成年以后,我们的困惑是,面对困惑,我们不但不知道答案,甚至问题也提不出。
话说美国匹兹堡90年代出过一个笨贼,他光天化日之下抢了两家银行,警方很快通过视频监控抓到了他,他得知自己是因为被监控拍到而迅速被抓是显得很惊讶,他说他往自己脸上涂满了柠檬汁,因为他知道柠檬汁被间谍用来当做"隐形墨水"写一些密件。所以他认为把柠檬汁涂脸上,监控就不会拍到他的脸。
越是知道少,就越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保险工作当中,事实上我们经常利用客户对保险的"元无知"。例如,有客户说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只想买点意外险,销售高手们经常一句话就激起客户对保险的兴趣"你知道猝死,不算意外吗?"。我们就是站在未来的视角,从客户的盲区发力,让客户跟我们一起思考保险。这不是因为我们知道的比客户多,而是因为我们现在未来的角度,而客户现在当下的角度,我们的维度高于客户。如果我们跟客户的维度相同,那就只能停留在给客户当"知乎"/"百度"这个层面,客户从我们这看不到未来,而保险又偏偏是未来起作用的东西,结果大概率就是白忙活。而比白忙活更麻烦的是,不知道问题出在维度上。
好处和坏处很明显,为什么我们还是经常跌落"元无知"陷阱呢?两个原因:
第一,人性。不知道的事,一直不知道。这说明不知道并不影响当下。那何苦"自己作案再破案"这么自娱自乐呢?当下的事情已然需要我们的全神贯注,即使偶尔闲暇,何不让大脑休息片刻?况且知道那么多有什么用?
第二,方法。即便我们很有求知欲,但那些"元无知"毕竟是我们不知道的,就因为连问题也提不出,所以才叫"元无知"啊。纵然很想改善,可是这怎么破?
我得说没事就给自己出点难题是必要的。因为不熟悉,不习惯,甚至不喜欢"破案",纵然给你一个"最强大脑"智囊团,也是枉然。但保持"破案能力"最健康的方式还是应该融入生活——保持社交。认识不同的人,每一个你认识的人都是通向一个不同知识领域的NPC。而且这可以标准量化:你能问他,他的回答能帮到你。这包括,你确认他水平足够,你知道怎么问,他知道怎么答。正常的社交当然可以持续,并不增加额外负担。
我知道社交对很多人来说,也算奢侈。我写此文也正为这个。没错,这世上你知道的永远是一点点,不知道的永远很多很多。但在这个加速变化的社会里,没有掌握信息的方法,那就有点像是白垩纪晚期的恐龙,一旦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一切也就覆水难收了。不需要你知道多,只需要你掌握方法,保持想象力。
其实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不知道很正常,区分社会阶层的力量一直都是,能用多长时间知道。知道快的人上升,知道慢的人下沉。做好每一个当下是踏实,面向未来才有敬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