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给我的那篇知乎,说保险代理人就是容易越界去给别人规划人生,容易引人讨厌。我为越界做了一定的辩护:保险本身确实是一种规划工具,不是普通商品,谈保险不谈规划其实很忽悠。但必须承认确实有很多保险代理人是这样:看客户穿得身价不菲,就推一个很贵的计划,客户嫌贵就用人生规划来阻止单子变小。这种局面也不是保险行业的特产了,所有销售领域都有。这样的销售当然都经验丰富,业绩一流,长期被夸奖"非常专业"。不然不可能有那个自信甚至霸气。他们就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这句话是形容很多专业人士的专业态度。没有哪个专业人士不以专业为傲,比如产品经理会说"能做好产品经理,做什么都没问题"保险代理人也会说"保险都能做好,还有什么销售难得住?"程序员会说"这个世界其实是程序员创造的"……一技之长,本来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提倡、鼓励的东西。
但专业不是万能的,尤其在这个加速裂变的社会里。
我认识的几个专业人士,有程序员、财务、项目经理,年龄大约都是30多岁,正值当打之年。事实上他们也都是公司骨干,行业内跳到任何公司也都是骨干。在这个按传统理解正"春风得意"的阶段,他们有一个大致同样沧桑的问题:虽然说不上自己已然站在职业生涯的巅峰,但感觉好像已然摸到了天花板。每天上班多半不开心,到底不开心什么呢?似乎有1万6千多条理由,又似乎一条也没有。总感觉自己只要更专业些,在这个视野里站得更高一点,就可以舒服很多。但细想似乎又没这么简单。
位置比年轻人高,挣得比年轻人多,但怕的东西也更多了。最要命的是,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指望时间治愈一切,时间似乎正一天天变成自己的敌人。如此困局之中,自己以往一贯指望,无往而不利的专业武器似乎也一天天的不顶用。
我也不禁想,为什么他们虽处不同领域,却有类似的困局?这困局不新鲜,在我们的父辈,这是一般中年才有的困局,升不上去,走不了,对现状不满,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家中压力也在一天天变大……就像一个不怎么爱榴莲的人不小心误吃了一口。而现在,这局面提前了。
问题在这,解决方法呢?倒霉就倒霉在看不到什么方法,因为以前只要有问题,自己更专业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现在似乎再专业也走不出这迷局,更何况这"更专业"也代价不菲。怎么办?
我觉得答案就在专业上,成也专业,败也专业。一个财务,购买重疾保险时,习惯性的算,想5年交,发现太贵。那交20年保费,不如自己理财20年,所以结论是没必要买保险。
还有一个程序员,认为包括疾病在内都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也没必要。
我得说他们结论都有其道理,只是少了点人性,人要是都像想的和说的那么英明、睿智这世界哪来什么烦恼、困局。举个例子:人重要还是车重要?说起来肯定是人,那为啥给车买保险就觉得合情合理,给人买保险就不那么自然呢?再比如问人有前途还是房子有前途?很多人会毫不犹豫选人,然后行动上毫不犹豫当房奴。我不讨论对错、是非,只是想说这就是人性。正所谓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除了不知道,还有不高兴,还有别人不知道、不高兴……好吧,不拿保险说事。
做咨询师的,不会做PPT,如果他在刚入行的时候就用模板方式做PPT,相信在职业生涯里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这样。不是因为他懒,不是他不思进取。因为他在咨询这个专业领域越专业,得到的认可和回报越多,就越会认为研究PPT是不务正业,尽管一般情况下,他不会这么明说。
财务凡事习惯算,程序员习惯对问题进行归类,能解决的搞个解决逻辑,不能解决的"封装起来",律师习惯抠字眼……当然每一种专业人士的专业习惯都有其道理。最大的道理是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专业被持续的奖励了很久。而专业的困局便是只知道那些专业,拿惯了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都试图用敲锤子的方式解决。
以前的中年困局已然提前了10多年,这就是说,我们这台电脑的计算数据量已经扩大了数倍,前所未有,且还会越来越大。我们注定要看得更广,更远,做得更高效。
不能因为拿惯了锤子就一辈子只拿锤子,过去可以。而现在,社会淘汰你时连声再见也不会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