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候:牡丹华,田鼠化鴽,意指何象?易经:中正,不惧敌寇伤
4月9日,我们将迎来一年之中的第14候,也是清明节的“二候”。
《月令72候集解》一书中,在谈到清明二候时,称作:田鼠化为鴽,牡丹华。
在《清明“初候”:桐始华,《易经》:往不胜,为咎,您可知其中含义》一文中,“源易缘”谈到了,古人用“桐始华”3字,来代表清明初候,是因为进入三月清明节之初,此时令盛开的花,正是桐花。
由于汉字“华”通“花”,清明前后,桐树开始开花,清芬怡人。所以,古人借24番花信风中的桐花来代表,故称作“桐始华”。
“清明时节,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时节: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麦花“,也就是小麦开出的花。宋朝诗人董嗣杲(音:gao),曾作诗《麦花》一首:轻化细细复猗猗,何止青荧秀两枝。万顷雪光抽夏日,一天翠浪弄秋时……
唐朝诗人杜甫称在《为农》一诗中,赞美麦花: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所写的《四时田园杂兴》七言一诗中,字数多达336字。而诗的前两句,就谈了麦花的颜色: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那么,时令来到清明二候时,故人用了麦花为二候的花信风。为何《月令72候集解》古书中,称作”牡丹华“呢?
查阅书籍,”源易缘“注意到,雪白的麦花,虽有万顷雪光的美丽,却犹如”昙花一现“,被称作”寿命最短“的花;
而牡丹花,素有”百花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历来,被人称作是尊贵”国花“。因此,清明二候中的麦花,被牡丹花取代。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的4月至5月份,河南洛阳都会举办”洛阳牡丹花会。
关于牡丹花会,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趣闻和传说。
在易学大师邵雍的《梅花一书》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
3月16日,邵康节先生与客人一同赏牡丹,此时,牡丹花正开得茂盛。
客人知道邵康节精通易经,就问:花开得这么旺盛鲜艳,也有生死定数吗?(花盛如此,亦有数乎?)
邵康节,答道:大千世界,自然万物,都是有定数的。您既然问了,我们就可以用易经来占测下她的定数!(莫不有数,且因 问而可占矣!)
根据,时辰占,得《姤》变《鼎》卦。邵康节先生告诉客人:怪哉,卦象显示,明日中午午时,这些牡丹花,会被马践踏坏。
众人听了邵康节的话,都将信将疑。
第二天中午,果然有达官贵人,骑马来到牡丹园赏花。由于两马嘶咬,脱缰至牡丹花间,将花踏毁。、
邵康节先生依据的易理正是:巽木为体,乾金克之,互卦又见重乾,克体之卦多矣,卦中无生意,固知牡丹必为践毁。
”所谓马者,乾为马也;午时者,离明之象。是以知之也!“
按照传统文化《易经》64卦与24节令的对应关系,农历三月,用《周易》中的第43卦夬卦来代表。
清明二候,对应的夬卦九二爻辞是: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汉字中的”戎“,指军队或兵器。九二爻辞说:警惕戒备而又呼喊,夜晚间会出现敌寇,不必担忧(勿恤)。
易经夬怪,五个阳刚之爻要与阴柔之爻,做出最后的决断。处于最高位的上六爻,眼见危局,总是发出求救或呼喊声。
泽天夬卦中的”兵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夬卦九二爻动,由乾天之卦,变为离火之卦,离卦即为刀戈和军队战争之象。上卦兑卦,为泽为谷底,有低下、陷暗之象,代表为晚上。
九二阳爻,与上卦中的九五爻,同性相斥,敌而不应。得不到同应共鸣,因此心有戒备,发出了呼喊。
为何九二爻,心中担忧,夜遇兵寇,却有惊无险呢?
九二阳爻,处于柔位,刚柔并济,处于中正之位,居中守正,时刻不忘”中庸“之道,同时有防备奸人所害的戒备心,因此能”无惧敌寇的伤害“。
象传,在解释九二爻为何能够有惊无险,化险为夷时,用了”得中道也“4个字。
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九二爻辞处事小心谨慎,又居中持正,因此不会有灾难。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清明二候中的:”田鼠化为鴽“,是什么意思。
”鴽“是指鹌鹑类的小鸟,喜欢阳气旺盛的时候出来活动,属于至阳之物;而田鼠,属于12地支中的子鼠水类,属于至阴之物。
田鼠到了农历3月(辰月),为了躲避烈阳之气,就会化为鴽鸟。而到了农历的八月(酉月),鴽鸟为了躲避阴寒,又会化为田鼠。
”子午阴阳之极,神交为变化如此!“可见,古人借”田鼠化鴽“之象,表示阴气至此开始潜藏消退,而阳气渐渐强盛起来。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