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论语
《论语》述而篇十四章

《论语》述而篇十四章

作者: 林夕1林夕秋阳 | 来源:发表于2019-10-28 23:22 被阅读0次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wèi)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译文: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君辄吗?”子贡说:“好,我去问问老师。”子贡到孔子房里,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一章,字面意义比较容易理解。孔门弟子冉有向子贡打听,老师是否准备帮助卫国的国君呢?子贡就主动帮助来问孔子,但他的问题却是“伯夷、叔齐何人也?”并在得到孔老夫子的回答之后,断定孔子不会帮助卫君。

      孔子在卫国受到了卫君特别的礼遇,在这种状况下,国家动荡不安,孔子居然留在卫国,弟子就会感到疑惑,老师不是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吗?夫子是不是有意要帮助卫君呢?按照一般弟子们的想法,卫国现在是属于父子相争,严重违礼的行为,如果此时孔子留在卫国,是否有想法,帮助辄抵抗他的父亲回国。

      弟子们有这种疑惑确实难免,冉有不知道孔子怎么想,但又不敢直接问,这问题很敏感,所以就私下地请教子贡。

    冉有和子贡都是很有政治韬略,对政事特别关心。

    可是他们虽然懂政治,但是跟夫子的境界相比,还差了一大截,两个人还是琢磨不透圣人的心意。

【原文】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道:“他俩因不肯做孤竹国国君互相推让,双双跑到国外,是不是又后悔抱怨呢?”孔子道:“他们追求仁德,也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悔的呢?”子贡出来告诉冉有:“老师不帮助卫君。”

    子贡来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问问孔老夫子的意见,听听老师对这两个人的看法。

      老师说:“古之贤人也。”这是孔老夫子的回答。

    子贡问:“伯夷有没有怨他的父亲?叔齐有没有怨他的兄长伯夷?”

    大概这个怨是因为父亲指定叔齐做国君,伯夷会不会怨他的父亲,伯夷自己不肯做国君就跑掉了;叔齐呢,有没有怨他的兄长?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再答,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回答子贡说:“这两个人,伯夷、叔齐所求的是仁道,已经求仁而得仁,他们已经得到仁的境界了,又有什么好怨的呢?

      ”求仁得仁者,伯夷能顺父亲,孝也,孝悌是人之本。

      伯夷是兄长,他能够孝顺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意思是能够把王位传给叔齐,所以他就以父亲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力主让叔齐继位,这是孝。

      叔齐能恭其兄,悌也。叔齐他是长者先,幼者后。让兄长去继位,自己不愿意继位,不敢跳到兄长之上做兄长的君,让兄长称臣,他不愿意这么做,这是悌道,对于兄长的恭敬。

      一个是孝,一个是悌。孝悌乃仁之本也,这两个人都得到了仁。

      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

      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孔子念念不离仁、不违仁。

      真正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随时弟子来问他,他回答的全部都是仁道。

      子贡也明白,就出来跟冉有说:“夫子不为也。”

      咱们的老师啊,不会去帮助卫君。

      为什么?已经很明显,夫子讲的是让——以国相让,现在卫君父子争国,孔子会帮助他们吗?谁都不会帮。

      所以“夫子不为也。”他就不会去帮助辄。

      今天学习这一章节,从子贡和夫子一唱一答中体悟到言语之妙,把大道理都给我们披露出来。

      孔子身在卫国,虽然卫君做得不如法,但是孔子存心厚道,在这里他是属于臣子的身份,不评论君王是真正的厚道。

      所以子贡非常会问,问得很巧妙,夫子也答得非常巧妙。

      这师弟之间一唱一和都是在教化我们,同时也是给弟子们不言之教,教化世人不要计较得失,不要计较生死,在这份妙问妙答的默契中,我们仔细品读,深入了解夫子的存心,逐步去体会圣贤求仁得仁的志向,那种大公无私的境界。

《论语》述而篇十四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述而篇十四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wi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