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尼嘟邦
今天翻看了一直想看但没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
影片讲述了因生活所迫,想要卖掉小号的乐手麦克斯,在当铺发现了好友1900创作的钢琴曲的母片,因而引出了钢琴天才1900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传奇一生的故事。
1900这个被父母遗弃在“维吉尼亚”号邮轮上的孤儿,上帝给他插上了一双音乐的翅膀,他无师自通,以过人的钢琴天赋,折服了邮轮上的每一位听众。
这位钢琴天才,在邮轮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开辟自己纯净的钢琴世界。在旁人看来,他是孤独遗憾的,一生从未踏上过陆地,从未看过游轮以外的世界,在1900看来,自己在这份孤独里享受着音乐的至纯至美,没有束缚和污染,这是他无比珍视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里说,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任何艺术,那么,他的生活就像荒野一样。
而1900,正是将艺术追求到极致,内心无比富足的人。
影片中最为经典的场面莫过于1900与爵士大师莫顿斗琴的桥段。一心想证明自己地位无可撼动的莫顿,和一心享受音乐被大师琴技感动得落泪的1900,与其说二人是在斗琴,不如说是世俗与艺术、物欲与纯粹的斗争。最终,1900赢得了胜利。
然而,生于尘世,难免世俗。1900在钢琴上的造诣很快引起外界的关注。有心之人想把他创作的钢琴曲销往世界各地,然而被1900拒绝了,并销毁了钢琴曲母片。
就是这么一个对艺术极度坚守的人,放弃了无数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终生与信仰为伴。
最后,“维吉尼亚”号因废弃多年,政府预备将其销毁,好友麦克斯得知消息后,坚称船上有人,因为他知道,1900一定不会离开他的“音乐王国”。
果不其然,在荒芜破败的“维吉尼亚”号上,我们看到了身穿燕尾服,依然高贵优雅的1900,他格格不入,神圣光耀,他优雅孤独,始终没有离开,最终与“维吉尼亚”号一同消亡。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接近上帝,一种是诗歌,另一种是音乐。
1900正是上帝最虔诚的信徒。
影片的最后,镜头拉回到麦克斯的身上,当铺老板在听完他讲的1900的故事后,十分感动。因此付给了麦克斯小号的钱并将小号还给了他。因为老板想让麦克斯继续坚持艺术,不放弃信仰。
影片中,不管是爵士大师莫顿,还是小号手麦克斯,他们随波逐流,迎合市场,或跻身名流,或穷困潦倒。
在他们选择入世的那一刻,音乐就无法纯粹,他们不断更新迭代,迎合潮流,却因世界发展得太快,而力不从心,这也正是1900不愿离开邮轮的原因,与其削减脑袋迎合复杂多变的世界,他更愿意在简单纯粹的音乐里优雅的死去。
有些人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生存得更好,有些人追求的是如何让灵魂找到归宿。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有信仰的地方就有光,有信仰的地方就是甜。
任何时候,再难,别丢了信仰,因为,它是生而为人,活过的证明。
作者原创声明,告知转载需要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