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室友的习惯,周末的午饭一般是伴着《非诚勿扰》过的;以前一直对这节目没啥好感,一是自己没到相亲的阶段,二是不如听相声带劲,后来跟着他看了点儿还觉得有些意思。
1. 背景
昨天午饭时翻到 非诚勿扰20140420期 ,有位来自深圳的男嘉宾叫 林凡 ,本科读生物科技的社科院在读博士,32岁,学历高、个子高、收入高的“三高”男士,创业者,喜欢跑步……而他被讨论最多的一点是聪明人、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节目中黄菡老师注意到他VCR里的这句话: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对此问个究竟:什么是用哲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他答难以坚持的东西(比如“读书”)才会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会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不然读书可能会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黄涵老师继续问是否“凡事问个意义就叫哲学”?他说不一定,不一定每件事都要用这种方式去思考,比如“刷牙”这件事不需要知道它的哲学意义,“不刷牙就会牙疼”几乎是常识;后来财神又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他答的大意是“读书是为了获取智慧,智慧是自己的,别人拿不走的”。
另外还有几个片段,比如他解释自己篮球打得不好的、解释人体身高早晚不一、阐述读书的意义、阐述跑步的意义、阐释“有主意”与“没主意”的两个人在一起的可能性、拿《列子》里的事情举例说明异地恋的信任问题,综合起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做事比较“讲究逻辑”的人,也应该是博学多识之人,喜欢钻研事理(社科院博士,如果对某领域的“事理”具有学术研究级别的探索,应该不足为奇)。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情是他说自己跟前女友都是“聪明人”,独立且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说聪明人就会有摩擦,有摩擦时不能很好地妥协,最终造成分手;他的个人资料里提到“过于追求完美”,窃以为也意料之中,善于思考的人会对很多东西看的相对透彻深入(相比不怎么思考这些事情的人来说),会坚持自己认定的东西(在常识缺乏的时代,人们生活、工作、感情中伴着大量的思维和逻辑误区,有些事情能“认定”好坏对错已经不容易),在不善于灵活变通的阶段,经常会有某些“执念”——这可能是“完美主义”的根源之一。
他的心动女生是篮球运动员许诺,然而女嘉宾灭了他的灯;最后知道目标女生是自己,女嘉宾还显露出懊悔的神情,虽然她事先解释自己灭灯的原因是觉得男嘉宾讲得那些哲学什么的自己听不懂、思想上无法交流。
搜了一下相关的微博,有人说:
我实在受不了林凡!每说一句话不是哲学就是理论~这是生活,不是discussion或者speech!我真心没这么高学历,没办法与知识太渊博的人talk,不奇怪所有灯都灭了,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啊!
也有人说
今天看非诚勿扰,我觉得中国人的文化素质还是不高,最后一个男嘉宾林凡说了个用哲学的思维来看世,台上所有的女嘉宾和三老师不理解,想不通,是他们没学过哲学,其实万事万物都是有哲理,比如坚持跑步,可以用主观理念的作用的哲理,我们做事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外部客观条件,而是主观意志的坚定坚持.
还有
哲学是“智”的范畴,与“慧”无关。学习和研究哲学与小鸟练习刨食捉虫无异。与乌泱泱的这士那士,这家那家一样,林凡也是一个聪明人,但是沙子太多,金子很难被看到。
另外也有
非诚许诺遇到同样身高的五号博士男林凡退却了,理由是听不懂他的“哲学思考”。大家不必为他们可惜,这可能是真的。林凡的“曲”过高了点,许诺“和曲”的能力弱了点。
此处对上述评说不予置评。
2. 哲学式思考
2.1 关于哲学
「哲学」本身的定义和哲学的研究对象,本来就有很大争议;对于「哲学式思考」,更没见过相关的定义式描述,不过可以探讨一下,定一个大概范围。
维基百科——哲学 中写道:
哲学研究普遍而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在日常用语中,“哲学”一词可以引申为个人或团体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对英文单词「Philosophy」(即“哲学”)的描述性定义为: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当今哲学界对哲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作为整体的宇宙,即是哲学的任务就是对宇宙的整体研究或综合研究。依据这种理解,哲学即是世界观或宇宙观、本体论以及形而上学。
- 哲学研究对象就是人与宇宙的关系或者说人对宇宙以及人生的态度。在这种理解下,哲学是天文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 哲学其实是对任意一个领域之整体研究或综合研究。忠实于这种理解的哲学,就是包括本体论在类的诸多分支哲学之总和,如自然哲学、社会历史哲学、人的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教育哲学、实践哲学、精神哲学等。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定义为: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现代哲学研究大都起源于西方传统,但“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相当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处世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
综合起来看,可以说在内容上,哲学是研究“道理”的,而且是原理、本质这样底层级别的道理或意义。这些“道理”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关系”以及“关系”本身的“道理”(“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等等)还有基于伦理、价值观的价值判定;在形式上,哲学不仅涉及逻辑推理,还涉及价值判定对这些道理的“研究”,对人对事,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对经济,对历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研究方法有差异。
2.2 哲学方式的思考
如果按照上面所述,哲学是研究道理或意义的,那么“哲学式思考”的外延可能就清晰一些了,不妨概述为:
对于任何事、物,以探究其本质、原理以及其与其他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导向的思考方式。
其中“本质”可看做事物的静态属性;
“原理”可看做事物的动态规律;
“关系”可表征事物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鄙人这个表述可能跟文章开头黄菡老师的一句疑问相似:“万事问个意义”,而不是林凡所说“只有对难以坚持的事情进行哲学方式的思考”。二是之所以说跟黄菡老师的话“相似”,是因为“意义”还不足以涵盖“哲学式思考”的外延,平时所说“意义”,大多是指“为了什么”,比如“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与“为什么读书?”可以看做等价,而“意义”不能完全覆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但“关系”是“哲学式思考”的导向之一。
另外,“本质”和“原理”在不同层次上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而且窃以为探究事物本质时,“层次”的范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即对于“多深的层次才算是最底层”这个问题,没有量化形式的定论。比如鄙人曾经认为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时,探究到人体内生理层次的化学物质的产生、运行原理就可以算是“本质”层次了,后来看到有人从生物进化层次(“进化”不只是一个探究的角度,还是一个探究的“层次”)深入探究人的心理、甚至对比着其他动物的“心理”来探讨,才觉得自己以前的认识浅了一层;但是在任何一个层次,总会有对应该层次的合理的解释。(有计算机科学背景的童鞋可以类比一下计算机系统的分层架构,从计算机硬件最底层逻辑电路到操作系统中与用户交互的GUI,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运行策略,并且层次之间有一定形式的关联。)
最后,以环保问题为例演示鄙人以为的“哲学方式思考”(以自问自答的方式):
大肆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随意猎杀各种动物为人类所用,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随意污染环境这类行为“好”么?为什么?
不好,典型的“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至上,自然界中其他所有事物都是为人类存在而服务的想法,会导致人类自取灭亡的。
具体说说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很简单,破坏了环境,人的生活甚至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比如化工厂的污水渗入地下,那附近的饮水安全会受影响,附近的动植物也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附近居民可能会得各种怪病;再比如大肆砍伐林木破坏植被,会造成土质恶化,水土流失,土壤进一步沙化,时间一长可能会引发沙尘天气,更大规模的植被破坏甚至会影响全球的气候调节(比如亚马逊流域原始森林的破坏),进而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其他生物也是自然地一部分,人类是最高级生物,有义务从道义上关怀它们;
上述解释好像仍然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好像支持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一切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真的没问题么?
仔细思考一下,上面的说法确实有点“弱人类中心主义”了。这种观点还真不一定合理,至少从“环境正义者”的角度看来,“人类中心主义”所强调的“人类主体”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协调的整体,其内部会因地域、年龄、性别、阶级等等因素产生不同的诉求,这是不可调和的。把视野放到地球甚至整个宇宙来说,人与其他生物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具有人类自己幻想的那些优越性。
为什么放大视野之后,认为人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
从整个宇宙的视角来说,人与其他生物同属于“生命系统”;按照现有的物理理论,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整个宇宙就一直向着熵增大的方向发展,而宇宙中已知的生命系统的运行却是逆向宇宙发展方向——生命活动是有序性增加的过程,是熵减小的过程,即“负熵”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人类不过是生命系统中负熵大军的一员,并不比其他生命优越或者高等。还有理论说“生物会自然而然地珍视他们自己的特征,这导致人类误以为自己高其他物种一等。”另外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目前仍然是比较有争议的理论,比如无法完美解释“跳跃式进化”的现象,更有人说人类的进化程度并不一定比其他物种高多少,甚至不比人类自己肠内的大肠杆菌的进化程度高多少……总之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人类就比其他生命高等优越。还有物理学家指出我们的宇宙更像是一个由无数精巧的参数(比如“普朗克常数”)维持的微妙平衡系统,这个“平衡”微妙到稍微对某一个参数做出一点修改就会打破整体平衡,我们与它们应该是平等的,没有理由去伤害他们破坏环境,甚至可能破坏整体的平衡。
个人认为这个话题探究到这个层次就差不多了,至于是否还有更深的层次可以探讨,目前不得而知。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个示例,里面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述过程在逻辑上可能并不完全可靠,但对于大多数生活中的问题,已经足够,因为大多数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做到学术级别的论证,能做到自己组织论据,按照一定的过程、方向去思考,得出一些大致合理的结论,就“够用”了(这里的“够用”,大致可以指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3 “哲学方式思考”的意义
上面说过,“哲学方式思考”特点之一是思考本质、原理层面的“道理”,为什么要往底层方向思考?窃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原因:
- 很多事、物是相通的、有联系的,越往底层本质、原理层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会越清晰,清晰的联系会对处理类似的问题有莫大的帮助;另外,如果把“因果关系”看做“纵向关系”,把“相关关系”看做“横向关系”,那么不同事物之间的“横向关系”应该是“类比”(“类比修辞”或“类比推理”)和“比喻修辞”的理论基础;于此,不同领域之间的研究可以借鉴彼此的处理方式、从彼此领域获得灵感(比如量子论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信息论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控制论对其他领域的影响等等)
- 底层的本质,与其外延的关系。“本质”可以类比为手电筒,其外延可以类比为手电筒射出的光照区域,区域中任何一点都可以引向那个“本质”,即一个抽象的“本质”点可以映射到很多具象的、“浅层次”的事物,本质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认清事、物的本质,无疑会为处理相应的问题带来有益的帮助,所谓“对症下药”,“症”需要是根本原因。
其他的,主要就是能把事、物看得清楚透彻引申而来的益处了,此处不作进一步总结。
2.4 “哲学方式思考”的一些特点
- 深度,“纵向”的,尽量往本质层面思考;
- 广度,要横向思考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涉及范围比较广;
- 逻辑自洽性,这种思考方式的思考过程在逻辑上不是严格自洽的,不能完全用形式系统里公理/定理推导的方式进行严格论证(或许偶尔可以)。这一点可能也是“哲学方式思考”与“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最大的不同点(“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定义也不清楚,但字面理解,“理性”与“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逻辑自洽,是在形式系统中可以严格推演的)。“哲学思考方式”的目的只是让当事人的思考在自己自定义的“形式系统”中达到一个伪逻辑自洽的效果,即当事人自己觉得合理(但是用尽量理性的方式),可以说,科学意义上的逻辑自洽是本文所讨论的“哲学方式思考”的极限值。
- 大概的效果:如果你见过某些人很“厉害”,总是一句话就说到事情的点儿上,那是别人稍加思考就看到了本质;如果见过有人说的话让你听着不明觉厉,那可能是他思考的深度你无法企及;如果有人在不同事物间做出的比喻、类比让你拍案叫绝,那可能是他看到了不同事物之间在“底层”一些隐秘的、常人难以觉察的联系。这些例子大概是本文所谈思考方式的常见效果。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以后若有再另行补充。
2.5 “哲学方式思考”的弊端
世界上的大多数事物都不会只有单调的一面性,一般会有两面性,还需要依看待它的角度而定。“哲学式思考”也不例外。
“哲学式思考”总体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一般会要得出一个结论,尽量实用的结论。其效果是人会把事、物看的更清楚、更透彻、更全面,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本质上说,这只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更理性、更科学的思考方式,纯粹的“哲学式思考”理论上是完美的,正因为这种“完美”,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绝对的“哲学式思考”。比如《非诚勿扰》中的林凡,他分不清“智慧”和“聪明”的区别(也可能场上紧张,一时想不清楚)
首先,理性的对立面是“感性”、“情感”,这是“理性”的孪生兄弟。“哲学式思考”会让人对情感体验也感觉异常清晰(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沌模糊),它让人尽量看清楚真善美的同时,也会把假恶丑看的同样清楚;更加清晰仔细地体会快乐幸福的同时,也能让人在困顿痛楚的时候思路异常清晰,进而痛苦的情感体验也会同样提升。
另外,“情感”之外也有一些弊端,甚至是组合式的“弊端”,尽管可能不是因这种思考方式而起。比如过度理性可能会让人变成情绪控制狂,甚至会到冷血的地步;事情看得过于清晰透彻,可能会在某些点上变成“强迫症”或者过度的“完美主义者”;另外,如果平时善于思考,而表达方式出了问题,也一样会带来一定的麻烦,还拿上面的林凡举例,窃以为,对于有一定学识的人,思考的深度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思考的内容对于一般人来说也难以理解,所以跟普通人交流的时候,没必要把深层次的东西一股脑儿掏出来,这样会形成直接的沟通障碍(当然,节目中也可能人家故意这样说那些有些深奥的话,用以试探女嘉宾,对这些事物或者思考方式的熟悉程度,因为如果对于男方自己轻而易举能理解的事情,女方完全没有概念的话,以后的交流可能确实会有问题),于此,对自己思考的东西做到“深入浅出”地表达,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哲学式思考”还是一个概率问题,即使做到完全的“哲学式思考”,也不代表遇到的问题就一定会解决,因为这只是顺利解决问题、深刻认识事物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就像“努力”的意义,不努力一般不会成功,拼命努力也不代表就一定成功,只是会增加成功的概率而已。
3. 养成好的思考习惯
总体上来说,个人认为“哲学式思考”是个很不错的思考方式。至于怎么养成这个习惯,除了多看、多记、多注意、多动脑、多总结、多联想、多对比,还没想到别的什么好办法。
4. 写在后面
才疏学浅,对好多方面并没有过深入研究,总体属于“想得太多,读书较少”的水平;看非诚的时候灵光一闪,一些思考的碎片整理出来,混乱写就这么一篇;一定会有很多纰漏,欢迎赐教,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