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个流浪的苦行者提出一个问题时,佛陀说:“再生这个字不适用于他身上。”“那么他是不再生?”‘不再生这个字也不适用于他身上。““对于我的每一个问题,乔达摩,你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令我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才好了。”“你应该是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对,婆蹉。因为这个道理是深刻、奥妙、难以理解、珍贵、杰出、非辩证论理所能把握,其微妙只有智者才能明白。所以让我来问你吧。如果面前有火在烧,你会知道吗?”
“知道,乔达摩。”如果火熄了,你会知道它吗?““知道。‘“如果现在问你,火是向哪个方向走的,是朝东、西、北或南,你能给一个答案吗?”“这个问题问得不妥,乔达摩。”
一名和尚走向一位师父说:“我刚来到这座寺庙。求你慈悲给我一些指点?”师父问道:“你吃了早饭没有?”“吃了。”“那就去把你的碗洗了吧。”问道者就通过这样的交谈而得到了他所求的了解。
禅宗之看心灵反映展示终极真实之企图,无论怎么擦拭,也没法令一块砖头去反映太阳。但这并不是说理性是一无价值的。显然地,它帮助我们在日常世界中开步走,这个事实使得禅宗的信徒们,在教育上大体都是坚定的提倡者。而且不仅如此。理性以特殊的方式运作时,真的能够帮助觉识走向其目标。如果使用理性的方式,有时候似乎像是用刺来拔刺的话,我们应该补充说理性也可以扮演一个解释的角色,作为一座桥梁把新发现:的世界与常识性的世界连接起来。任何一个禅的问题,一旦找到了答案,在其指涉架构之内都是很有道理的;在适当情况下,没有一种经验是禅师们不愿意试着去描述或解释的。有关禅与理性关系的论点是双重的。第一,禅的逻辑和描述只有出自与日常经验非常不同的一种经验观点才有意义。第二,禅师决心要让门徒获得经验本身,而不许只用言谈取代。
禅对后面这一点的决心,再没有比它为了其永继不绝而使用的方法更为明显了。在棘手的继承事务上,其他的宗教转向制度性的授权、教皇的继承或信条的判准,禅把它的未来交托给直接以心传心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像火焰从一支蜡烛传到另一支蜡烛,或是水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
这种“佛心到佛心的传递”,构成了菩提达摩所说之禅本质的“特别传递”。许多世纪以来,这种内在传递的象征,是将佛的衣钵由一位祖师交付给另一位祖师,不过到了第8世纪,中国的六祖认为连这种简单的姿态也是朝向混淆了形式和本质的一步,而下令停止。这是一个以禅师继承为核心的传统,原则上每一位禅师都从自己师父那里继承了与乔达摩令摩诃迦叶启悟类同的一种心灵状态。实践自不足以体现此一原则,不过下面的数字却显示出已经采取了步骤以确保这原则于不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