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世说新语·识鉴》
《世说新语》的这段故事里,13岁的戴逵在寺庙画了一幅渔翁图,受到了当时名画家王蒙的夸奖,从此他名气大涨。
戴逵(326-396年),字安道,安徽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时期隐士、美术家、雕塑家,父亲是金城太守戴绥。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14892/26fcacd5be064c2b.jpg)
他成为一个著名的画家和雕刻家,父亲戴绥功不可没。父亲给他提供了极好的教育环境,注意到了他小时候显示出来的天赋,带他去行万里路,去跟好的老师学习,都让他在画画的路上越走越远。
七岁初显碑刻天赋
戴逵十来岁时,有一次不慎把鸡蛋打碎了,便用抹布去擦桌子,不料第二天,他发现那块绢纸抹布硬做一团,像发现了新大陆,把外面捡来的破损白瓦研磨成屑,再兑入鸡蛋清反复揉搓,做了一个“郑玄碑”,还亲自写了碑文刻在碑上面。当时人们都很惊讶,这个小巧精美的碑刻竟然出自一个孩童之手,戴逵的绘刻天赋初次萌芽。
建康之行
父亲带他去建康游玩,他站在船上贪婪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那似隐似现的远山,那缥缈如仙境的江面,那披着蓑衣戴着斗笠驾一叶小舟出没的船夫,都让他有了想拿起画笔挥洒出来的冲动。
父亲带着戴逵来到建康著名的瓦棺寺——一个名人雅士经常聚居的地方,见到了父亲旧相识,当时的名画家王蒙,提出让他即兴画画。他便想起了在船上的所见所感,挥笔画了一幅渔翁图,画面清新脱俗,有着一种脱离世外的自由和洒脱,王蒙看了以后赞叹不已,也让戴逵名气大涨。
师从范宣
父亲让他跟当时的名师范宣学习,范宣教他经诗文,看他闲暇时常游山玩水画笔涂鸦,颇不以为然,认为画画只是一些雕虫小技,不算正业。他没有正面反驳老师,只是画了一幅《南都赋图》,这是依照东汉张衡写的《南都赋》而画。
范宣看了以后,大为震惊,他看到了一纸繁华的都市,也看到了画中蕴藏的深刻寓意,即一切繁华乃如云烟转瞬即逝。从画中感受到的一点不比文字逊色,也让他从中看到了戴逵画画的表现力,便鼓励戴逵学画,还拜他为师一起学习画画。老师的肯定也让戴逵更加坚定了前行的道路。范宣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为妻,可见对他何为器重。
精雕佛像
魏晋时期动荡不安,人们需要有一个信仰去寄托心中对和平幸福的渴望,所以佛教、道教盛行,这使得西方的佛教在中国国内迅速传播开来。四处兴建各种佛窟,佛像雕刻艺术也兴盛起来。
晋武帝时期,会稽山阴灵宝寺请戴逵为寺庙塑造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戴逵雕刻完毕之后不甚满意,感觉只是一尊死板的石雕,少了佛应有的神韵和灵性。他便把佛像放在寺庙当中,在旁边搭了个帷帐,坐在后面听人们对这尊佛像的评价。
“这尊佛的表情有点太单调了,佛不是慈悲为怀,是不是应该带点笑容啊?”
“这耳朵有点小,大耳朵有福嘛。”
“佛太瘦了,像饿着来的,胖一点才喜气。”
人们的议论纷纷都被躲在帐后的戴魁收入耳中、记在笔下。根据人们的建议,他不断修改那尊佛像,用了三年时间,直到人们看到佛像后都发出由衷的赞叹才算完工。这尊佛像也奠定了今后有中国佛像的基本特征:宽额浓眉、大耳圆肚、面带微笑。
戴逵的介绍中还有一项是“隐士”,以他的家世,朝廷屡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谢绝了。他很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随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有所成就,不枉此生。有了纯净的心灵,才会有飘逸灵动的画作传于后世。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14892/f9d7c0b0380fc26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