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一样的曾国藩(9)

不一样的曾国藩(9)

作者: 洋光雨露 | 来源:发表于2022-03-17 01:35 被阅读0次

    不一样的曾国藩(9)

    (续接前文)

    第一章    族迁湘乡始祖公    浪子回头曾玉屏(三)

    一是向西横向走。向西则主要是处于吉安(永丰),经永新县,沿井冈山北侧舒缓地带一路向西,再经炎陵、或茶陵、云阳山北侧西行至衡阳(山)慢慢随迁、随留,再留、再迁。大多迁居在湘中部和湘中西部者较多。曾国藩这支、后来称为曾氏第67派的就迁居在湖南中部居住下来。

    江西一度较长时期优于湖南

    当时的湖南尚属未化之地,多为山区、山地,属苗家、土家等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大的方面讲,湖南属三面环山(东南西)、一面环水(北面洞庭湖),一直与湖北称为两湖,且实质上是以湖北为主、湖南为次的地位。在文化、经济、社会方面也大多处于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之地。即便是记起、想起来,也多为问题官员流放、贬谪去处,差不多是与岭南百越之地的地位不相伯仲;当与湖北、江西比较时,则有相当的差距,往往是为存在感奋争、却又无果的郁闷之境。因此,江西一度也很富庶。

    自古就有翰林多吉水之地的说法。特别是唐宋时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唐宋八大家江西独占三席,可谓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则是对翰林多吉水的更好诠释。加之另有江西籍多人在朝堂执掌乾坤,自然是江西的话语权较重。作为江西之人对出生地多看两眼自然是人之常情。

    因此,凡有沽名钓誉、雨露均沾之好事时,机会必然多过周边省份(区域)而占得先机。在当时,生产力不算发达,虽唐盛宋富,然也达不到如今的"共同富裕"而相对均衡的发展,在资源分配、调节上存在非彼则此,而不可能是大家机会均等,客观上就有着自然的争夺现象。当然是哪里有人(帮)讲话哪里得到垂青,哪里有人哪里宜盘活,也得发展之先机。江西湖南之"冤家路窄"似乎是其宿命,于唐宋时期的局面大致如此。与近代以来所看到的两省省情之情形则完全不同,是何原因,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曾孟鲁先迁居湖南茶陵暂居

    当时始祖公曾孟鲁在江西吉安(永丰),应是迫于生计,感觉到再不动动脑子,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了,于是随之决定迁移(徙)寻找活路。在当时没有特别目的地的情况下,就随西行人流一起踏上漫长的迁徒之路……

    几经迁徙,定居荷叶塘。据知情人讲,先祖曾孟鲁从江西那边拖家带口过来,走到湖南茶陵停下来……一转眼过了七百年,始终是以务农为业繁衍生息,间或也有人识得一字半字,但基本上属于接近于文盲状态……

    据湖南湘乡大界曾氏记载,大约在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曾孟鲁随人流西行先迁往湖南茶陵,因此被认为是“迁湖广始祖”(《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卷八)。

    据考证,迁徙的大概路线是:从江西永丰县过吉安,穿过永新县境抵达湖南茶陵(全程260多公里,大概需要走11天)。在江西睦陂,曾有三兄弟背山而居,是曾国藩家族的祖居地。

    第4代曾霸再迁衡阳

    始祖公曾孟鲁第4代传孙曾霸再迁衡西,其后代又迁祁阳、湘乡等地,居湘乡(今双峰荷叶塘)者为曾国藩家族。

    到了曾孟鲁的六世孙,就是曾元吉,也就是曾竟希的祖父。

    曾元吉(谱名贞桢,生卒1690-1764),振兴了家业,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生了兄弟共有六人。曾竞希的父亲曾铺臣排行第二。

    曾辅臣(谱名尚庭,生卒1721-1776),曾元吉次子。家庭六兄弟分家时虽分得一份家产,但却不改勤俭劳作之风。这支人丁不旺,可惜只生了一个儿子。

    曾竟希刚刚想到这儿,一扭头,又看到了爷爷曾元吉,好亲切的样子,好像正看着自己笑呢。爷爷最稀罕小竟希……

    曾竟希也最像爷爷,像他一样勤俭。爷爷好厉害的,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父亲排行第二,兄弟共有六人。

    老父曾辅臣,也很勤俭。可惜我呀,不象他老人家一样兄弟众多,我这一辈中只有我一人。好在,也从先人那里学会了操持家业,才略有小成。但令人失望的是自己的这一支却人丁不旺。爷俩儿就觉得应该找地仙帮忙才行。后经地仙指引,说是应该更换地方生活才能转运,要不继续在老屋宅住下去,对人会更加不利。那么,搬到哪里去呢(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一样的曾国藩(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fa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