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篇文章,标题为《给生活的情书——#请回答2020#》,大意为结合今天这个特殊的2月14日、今年这特殊的年,发起了一个表达“爱”的主题,而这个被表白的对象被指定为生活,这段被迫居家隔离的生活。
分享文章的朋友,用了一大段文字表达了她对这个特殊年的感想,分享了这期间她与父亲、孩子相处中的思考,出于内容的真诚,我点了赞,但没想到这位朋友出其不意的号召大家接龙,于是,我准备遵守规则,因为,我点了赞。或许,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对此话题也想表达点什么吧!
上一次抗冠状病毒的故事
上一次抗击冠状病毒时,年纪尚小,所以,那时的我应该算一个无知的被保护对象,所以,对于它,谈不上抗击,关于它,也无啥故事,但因为被放假,倒也就对它印象深刻了。
非典时期,犹记得某日上学期间,老师到班上统计外出务工家长返乡情况,我实打实的说了父母的省外回来,于是,在不到周五的时候提前被放了假,然后,我去了姑妈家。其实,这期间我倒不记得被放了几天、怎么渡过的、后来怎么样了,甚至关于非典都在我的记忆中因此画了句号。按理说,这一切也不应该在记忆中烙印如此深,可偏偏这去姑妈家出了问题。他们总怀疑我选择不回自家而去姑妈家是因为“不怀好意”——担心回家被骂!当然,我是不记得为什么当时选择去了姑妈家的,可能因为天快黑怕走远路吧!毕竟那时可是住校的家伙,每次回家可还需要走6公里路程,而那日还并无同伴,但也可能真因为怕被骂吧!毕竟被老师提前放回家可不是件光荣的事情。但,就因为这没被说清楚道明白的缘由,这未解之谜就成为了一个故事,填充着别人的猜测,从此以后,流传在我们家的饭桌、谈笑间,真相也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那是一种心理,确也谈不上真相。于是,对非典的记忆也就被卡在这期间了。而我对非典的抗击也倒像是一场与自己的抗争,关于面子的问题、关于怕或者不怕的心理推测。
孤岛
《给生活的情书——#请回答2020#》文章中用了一个词——孤岛,它说:每个人像个孤岛一样,被隔离。不由得想到了《岛》一书中的故事,因为它们都涉及了“传染病”,都用到了“岛”一字。
《给生活的情书》中“孤岛”形容疫情隔离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而《岛》中,“岛”却是个为防控麻风病隔离病人与健康人员的地方,而在这个地方,除过被标注“传染病患者”“禁止靠近”的标签,岛上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犹如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相帮相助的邻里之间;教堂、学校、商店……热闹非凡,犹如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往来交易的集市街道。岛上的人儿们开朗,生活乐观、积极,即使他们身患无解的传染病、即使他们被迫远离亲友、即使他们一个个被“丢弃”在四周环海的孤岛上,被隔离、被抛弃、被禁足,但他们从来没有丧失过对生活的希望,从来没有自暴自弃。所以,即使是一本描写一个家族与麻风病的故事的书,但真正感染我,让我记忆深刻的确是字里行间传达出的不被病魔压垮的精神、是描绘出的张张笑脸,是乐观、积极的态度,是永远向上的力量。
我想不管是面对这次疫情还是人生任何时候,乐观但不盲目乐观尤为重要,积极的生活态度必不可少,生活可能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可能会突然“抛弃”我们,但我们自己绝不能丧失生的希望、不能自暴自弃。而一切一定都会找到答案,就像《岛》的结局一样,只要你有信心就会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