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不敢深挖自己内心那些最柔软的地方。很想真实的记录下来。可又怕自己的文字苍白,力道不足,很难贴切地写出自己内心的那种情怀。
我总把写一篇文字当作是盖一座房子。盖房子之前是要先做好准备工作的。比如要打好足够深的地基以及盖房屋所要配备的水泥,沙子,砖块等各种材料。
越是高楼大夏,投入到前期打地基的工作量就会越多。
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目前还只能盖一座很小的平房。就像我现在还只会写一些碎碎念的文字一样。每次写文就像自己盖一座低矮的平房,因为平房只用挖出很浅的地基,就可以直接在上面砌砖,而不必担心会有倒塌的危险。
很想盖一座高楼大厦 ,可苦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就像很想写出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种情怀来,自己的文字力度还达不到那种境界。
因此只能搁浅自己的想法。总想再努力一些时日,积累了一定的功底后再来写自己的那种内心要表达的东西。
有时也是担心害怕,索性就不敢去尝试。终归还是自己不自信,顾虑的太多,畏手畏脚的,放不开。因此每天都只写一些皮毛之类的东西。权当着练笔养成自律的习惯了。
都说写文章从自己的小时候写起最顺畅。著名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作《城南旧事》就是写她小时候住在北京的那段时光的事情。那些名声显赫的大作家,虽然他们早就脱离了农村的土地。可是他们的成名作都是写的乡土文章。著名作家贾平凹写出的经典之作都是一系列的乡土文学。其实他上了大学后就离开了自己的农村老家。文字还是要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匠莫言,获奖之作也都是一系列的乡土文学著作。
这些大师们的文章具有历史时代性,有厚重感, 有力量 ,给人震撼,具有社会价值意义。
不知是我健忘愚钝还是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潜意识去抵触。我怎么都回忆不起小时候的那些生动的画面感的事情来,只有零星的记忆片段。难道我是选择性的淡忘。
我知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些写出来的不一定是作家们都经历过的真实事情,毕竟是文学创作。可是自己心里总要有一个蓝本的生活模样才能在上面去加工创作。
感觉自己像一个无根的浮萍。我找不到自己的出处。总感觉小时候没有让我值得回忆的东西,所以没有什么可写的。我难道在潜意识里把这些东西隐藏了?不想触及那时候艰苦生活的岁月?
也许是还没到时机吧。等到自己哪天真的想要倾诉了,我想肯定会有很多的情感涌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