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自己
加了几个写作群,一个声音群,一个运营群。爬楼看消息,参与群内活动,精力明显跟不上来了。与长长的待办清单对望,互相叹了口气,从早晨起就满是压力。
看着清单却开始打转,不知道该做哪件事情好。按重要性进行排序,一次只关注一件事,压力也并未消减。
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了,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了,无奈一天却只有24小时。
想快一点,再快一点,害怕被时间所抛弃,却不小心丢掉了自己。
何时起,出行可以骑车就不步行,可以坐车就不骑行,可是我最熟悉的还是用脚步丈量过的街景。眼里随处都是风景,小到可以发现树枝上的一只蜗牛。
察觉到自己的状态不对,停下手头的事,开始反思。像整理房间一样,对清单中与核心目标联系不紧密的部分进行断舍离。最后剩下的就是:慢下来,读一书,见一人。
1.
与一个朋友交谈,偶然听说她的文章上过纸媒,学生时代还在作文大赛获过奖。她说的云淡风轻,在此之前也从未提及。我好奇得问道:“那么对你来说,写作是一件很容易很容易的事情吗?”,她答,“是啊。”
对于我来说,写作就不那么容易了,像解一道理科题一样的费工夫。每每写完一篇,就松了一口气,不知不觉过去几个小时,还不算完。再修修剪剪,倒腾倒腾,又过去几个小时。
写作对于我还是一条陌生的小路,需要观察道路上的路况避开坑洼,记住道路两旁的识别物,得全身心地投入关注。经过一段时间,这条路走多了,熟练到不用看也知道哪里有坑,哪里直行哪里拐弯,就会轻松很多。那时,或许可以分出小部分注意力,看看别的风景。
现在慢是必然的,慢也有慢的好处,可以把事情变得更简单。尽管每次都写得很慢,但是写完都很有成就感。
2.
写文章这件事,要持续地输出,就要先持续地输入。
写作群的一位嘉宾分享自己积累素材的经验:素材通常分为三种,自己经历的,道听途说,凭空捏造。
除了个人经历和凭空捏造,“道听途说”才是正道,它是可以无限扩展地输入环节。听的音乐、看的电影、阅读的书籍、与人的交谈,如此种种,无一不是一种输入。
而我首选的还是阅读书籍,它让我能静心宁神,在这一小段时光中不问世事。
再也不想要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书籍,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没有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没看过没什么两样。碎片时间还是更适合做一些零碎的事情。
慢下来阅读,将文字变成立体的场景,还原人物的对话表情,感受他们的情绪,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又哭又笑。
慢下来阅读,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留意他是如何表达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是否会对他有所影响?他的表述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有演绎的成分?让自己像个侦探一样,拿着放大镜,不放过书中的一丝线索,去解开心中的谜团。这样读完后,才觉得过瘾。有的阅读者,甚至可以根据线索和推理,重新还原书中的场景。经过这样的拆解,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忘呢?
3.
在书籍之外,我也期待认识新的朋友,学习他们的优秀之处。自然,与人见面交谈,成为我的另一种输入方式。
如果说100个人有100种人生,那么与不同的人交流,就仿佛偶遇了不同的人生。一个人的观点、情绪,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交往过的人,如何使她成为现在的她?怎么说来都是一件挺让人琢磨的事。
我需要慢下来,去读她读过的书,读她写过的文字,才能理解一个人的故事。见一人,何尝不是读了一本书。
当面对一个未知的人,你并不知道,接下来是会听到一个怎样的故事,充满好奇与遐想。也许是悲伤的故事,也许是励志的故事,我们的生活轨迹全然不同,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互相交谈与倾听。
从别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吸取经验教训。见的人多了,心胸慢慢被撑大,你会发现,世界并不是自己原来想象的样子,原来别人是这样活的。
做回自己
我很喜欢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的一句话:
闲,要有滋味,忙,要有价值。人在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工作中,注重团队精神,个人似乎只是职场的一个符号,一些数据、一些标签组成了一个人。生活中闲下来,人才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和喜欢的人聚在一起,说想说的话,那是自己。
因为想做回自己,所以需要慢下来,看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认识自己才会更加踏实,不焦虑,不盲从,不羡慕,不谄媚。
当生活变得更简单,当你认清了自己,快乐就又回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