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13年来北京上大学的,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京工作至今。
6年前的那个暑假,往事历历在目。一张比明信片大不了的红色录取通知书,将我从南方的一个农村带了出来。在20岁的生日上,我举办了升学宴,远近的亲朋好友都过来送礼。
这是第一次以我为核心的“喜事”,与娶妻、嫁女、乔迁、生子并列的人生喜事之一。此后连续几年时间,父母都在为大学这件事感到沾沾自喜,哪怕是在县城买房,在他们心中也没有升起何种波澜。
改变发生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四年后的夏天,我才刚刚答辩完,还没有拿到毕业证。阿爸打电话,有些试探性问了一句,“我们老家这边有一个女生不错,要不给你介绍介绍吧。”
当时,天真的我很轻松地回答道,“好呀!”不曾想,此后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催婚、催子之旅,哪怕是在我谈了恋爱之后,依旧咄咄逼人。为了此事,父子之间争吵不断。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通一件事,为何父母的思维转变那么快。原来,在他们心中,在北京上大学和工作是两码事,前者是荣耀,后者是北漂。
那么关于北漂,他们的理解是什么呢?我列举了他们常见的几个观点:
观点1:电视里到处都是大学生被骗的,你的工作是做什么?在外面不是被人骗了,莫不是搞传销的吧。
向父母介绍自己公司是做什么?岗位是做什么?真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在之前,我是一名记者,一个非常传统的职业,他们还是能够理解的。我经常指着中央台的记者说,我们做的是一件事,只不过人家会出境,我只写稿子。
前一段时间,我换工作之后,他们就开始担心我的工作了。对于他们的连环多问,很多时候我也一脸蒙圈。比如,公关是做啥?品牌是做啥?市场是做啥?是什么培训机构?学校不都是政府开的,你们是什么学校?IT是什么?
观点2:你们没有暑假吗?我们这里学生都放假,你们搞教育的也应该放假吧!
有很多次上班的中午,都会接到父母的电话,在他们心中也没有什么周末和工作日的差别。
自从我谈恋爱之后,每次阿爸打电话给我,总会问我的女朋友。连环三问通常是“小杨去哪里了?她有没有跟你在一起?她最近说啥没有?”
在他们心中,学校都放暑假了,你们公司也应该放暑假了吧。放暑假了,还不回家,在外面搞什么?尤其是我女朋友还是幼师,他们认为所有的幼儿园都会放假。
父母的心思,都在我什么时候带女朋友回家。
(3)你应该找国家开的机关单位,找到一辈子能够做的事,这样一辈子衣禄无亏。
每一次电话,父母都会问工作的事,但是又不懂,来来回回就问“你的工作好不好?公司好不好?”解释吧,又听不懂;不解释吧,他们又老问。(等我老了,如果我的孩子做的事情我也不懂的话,我会让他当我的老师,有什么就去学习什么?)
在父母眼中,在事业单位工作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县城里,凡是建得比较豪华的建筑,不是政府各级单位,就是银行或者医院,再或者是酒店。公务员在他们心中,不仅意味着稳定,更意味高人一等,体面。
“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业,货与帝王家”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商业,在乡村只有两种形态,一是小贩货郎,二是房地产老板。
(4)父母的思维停留在这个程度,无怪乎,他们整天在催婚,在担心受怕中度过。
当父母对外界、对子女的信息毫无所知时,他们催婚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结婚生子,是父母唯一能够找到跟子女建立关系的事情。
我是一个敏感的人,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那种着急、焦虑和迷茫,能够感受,不意味着需要遵守,承担他们自己所犯的错误。对待父母,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吧,拒绝吧是常态,尽量回家,多点沟通和解释。
这里借用《正面管教》一书的概念,和善而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