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等各类型)护理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社会性)支援(中①)——“被抛弃感”的应对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社会性)支援(中①)——“被抛弃感”的应对

作者: 爱知介护 | 来源:发表于2022-04-21 13:46 被阅读0次

            上期的文章中,我们针对老年痴呆症老人“自我认同混乱”的心理特质,探讨了在日常生活和照护场景中的应对方法。从本期文章开始,我们将聚焦和探讨针对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另一种心理特质——“受害者心理”的应对方法。

            关于“受害者心理”,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中,我们重点着力于具有“大多数”特点的“被抛弃感”和“被嫌弃感”两方面。而受限于篇幅,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是“被抛弃感”心理支援原则和方法。

            凡事都有其背后的逻辑,心理状态也不例外。所谓的“表现”,本质上都是在投射其背后的担忧和诉求。根据这个原则,我们看“被抛弃感”心理所投射的是什么担忧和诉求呢?笔者根据老年痴呆症照护(老年痴呆症照护、护理、照料、照顾)现场的经验总结来看,老人的“被抛弃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对于情感空虚和生活无着的担忧。

            从情感方面来说,子女态度、生活场景、自身能力的变化,都会让老人觉得子女或者周围人不再重视自己、正在远离自己。那这样设想带来的就是自己将在情感生活中,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这是一个情感生活负面化的预期,作为具有情感需求的人类来讲,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从生活方面来说,老人逐渐脱离社会生产,在经济条件和物质环境上也不占优势。再者,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并且我国的传统思维是“养儿防老”,老人对于自己老了以后的生活需要子女去保障这一点认识上根深蒂固。所以,当他们觉得子女远离自己后,很自然会想到我后面的生活怎么办?病了又没有的医,饿了又没有的吃?所以,怕被抛弃,也是对生活有可能无着的担忧。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被抛弃感”的深层逻辑,那我们在对应这类心理状态上,肯定不是空口给老人一句:放心,我不会不管你的。而是要从其担心的关键点上给予回应。

            从这两个层面来切入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生活化的陪伴(无目的性的陪伴)

            关于老年痴呆症老人的情感填充,陪伴是首要的。说起来只是简单两个字,但是要做到有效、优质的陪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今年冬天,爱知介护机构里入住了一位老人。奶奶家在外省,离我们机构有1000多公里的距离,家属为了把老人送到我们机构入住,自费叫了救护车,并请了医生和护理人员一路跟随送奶奶过来。这位奶奶是亨廷顿式(舞蹈症)老年痴呆症,奶奶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抽动,脾气也不太好,存在精神问题,有时会有一些攻击行为,无法说话,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在家也卧床有十多年了。 

            刚入住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对奶奶进行观察,并不急着一直守在她的身边“硬要”陪伴她。因为我们对她而言是陌生人,一上来就太热络必然适得其反。我们每次经过她身边的时候,就和她打个招呼、微微笑、拉拉手。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奶奶开始对我们的行为有回应了,有时点点头,有时可以“嗯”一声。

             疫情开始后,我们机构开始全封闭式的管理,家属也无法探访。由于老年痴呆症老人的理解能力障碍,他们并不清楚疫情防控,也不清楚为什么家属无法探访。老人的情绪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一些影响。同样,这位奶奶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情绪起起伏伏、攻击的行为也增多了,对我们也开始“不太友好”了。我们分析后觉得,奶奶可能认为家人一直不来看自己,自己“被抛弃了”,家里人不要她了。这也让我们刚刚开始与奶奶建立的熟悉和信任受到了影响。

            我们集体商量讨论应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答案是如果解释无法让老人明白,那就不要再强行解释。坚持和持续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简单的、生活化的陪伴,让老人感受到我们一直认真和真挚地陪伴着她,没有放弃她。(此处是论述老人情感生活的填充,并非指家人情感可以被代替。)

            首先,我们仍然是制造很多与奶奶偶遇的机会,不经意间与她打招呼,在我们与奶奶视线交汇时,跟她招手;其次,我们在协助奶奶吃饭、服药的时候,尽可能在她身边停留久一点,拉着她的手坐一会,而不是吃完饭后立刻就离开;然后,我们在奶奶情绪比较平稳的时候,会过去跟她说:“我给你唱首歌吧”,或者“我读新闻给你听吧”,奶奶点头回应我们之后,我们就坐在她身边给她唱歌、读书,说一说一些家常事。

            这些在奶奶身边生活化的陪伴,没有添加任何的目的、杂质,只是静静地、单纯地与奶奶在一起。奶奶能够从中读到我们行为背后的逻辑。所以奶奶的变化也值得我们欣喜。有一天,我们一位工作人员问奶奶:“记得我叫什么名字吗?”奶奶无法开口说话,但是很艰难地叫了一声:“槿”。(员工名字里有“槿”字)

    我们知道,对奶奶的陪伴起效了。奶奶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她的情感向我们打开,她融入了我们大家的生活。 

    第二、规律的生活场景安排

            如果说老人担心自己生活无着,那就只有把老人的生活安排好,才会从本质上让老人打消掉自己生活会失控、会没人管、会老无所依的担心。

            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养护机构中会张贴老人的“一日作息流程表”。

            那么,这样被每每称道的、标准化、流程化、可视化的生活场景安排是老人想要的吗?是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能有很好的安排吗?

            答案是否定的。

            请问各位读者,您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贴出来让所有人看吗?如果您的生活安排被写在墙上,您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帮助老人安排规律的生活,不是流程化、固定化、甚至“军事化”,而是要依据他们的疾病类型、程度、喜好、性格等去综合考量,安排适合他们的生活场景。

             去年春天,爱知介护机构里入住了一位血管型老年痴呆症的爷爷,爷爷年轻时有很不错的工作和收入,但是患病后,他的钱财、住房等都交给了儿子打理。刚入住的时候,爷爷总说:“我的钱都被儿子拿走了,房子也被霸占了,所以才把我送出来,不让我回去了。”

            其实,这些事情并不是真实的。但老人就会这样想,并且这样的想法并不会因为把存折交到他手里,他就不会这样想了。因为他本质上,还是在考虑你离开我了,我的生活真的能很好地继续了吗?

           我们得让老人的生活规律起来,并且还得“忙”起来。

            这首先是让老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被持续、妥善地照料和安排着。到了这里,自己不用担心忘记吃药,有人会提醒,不用担心着凉,有人会帮你添衣,也不用担心没饭吃,不但饿了能闻到饭菜香,从摘菜开始,老人都可以参与全过程,他知道这些都是为他准备的。规律的生活秩序,让老人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被严密地保障着,所以生活无着的担心,也就没什么必要了。 

             同时,我们根据爷爷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把他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在他空闲的时间里,早晨要打拳、做操,下午要看报、练字,就连睡觉前也得陪他一起聊聊天。每天的生活都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同时又很充实和丰富,这样既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猜测和思考这些问题,又可以重新找到自己新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爷爷在这里有了新的生活秩序,“被抛弃”的想法也就自然消退了。

            下期文章,我们再来探讨老年痴呆症(脑萎缩、认知症、失智症、脑退化症、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病、认知障碍、帕金森、阿尔茨海默型、额颞叶型、路易体氏型、亨廷顿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尔兹海默型等)老人“被嫌弃感”的应对原则与方法,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社会性)支援(中①)——“被抛弃感”的应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ed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