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思琐记0112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公开课、赛课都有很强的形式感?这些课对日常课堂教学有哪些借鉴意义?
许多公开课、赛课都有很强的形式感,意思是说当下的许多公开课、赛课失去了其固有的原生态,失去了本有的研究性,失去了应有的鲜明个性,包装的意味浓了,表演的成分多了。少了一份本色,多了一份功利性;少了一份真实,多了一分作秀。这正是当下公开课受到诟病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源在于:
一是公开课价值取向的失重。
公开课,是一种最常见的教研形式。示范课,专题研究课,赛课,固然有其自身的目的,但我以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服务,为指导执教者、听课者以后的教学服务。而当下的很多公开课,把重点放在了“展示”上。展示什么?或展示一所学校的课堂模式,或展示一个语文组的实力,或展示执教教师的个人才艺。这样就使得一些公开课在形式的包装上下功夫,抛开了语文研究本身,忽视了教与学的两个主体“人”的存在。也有一些教师“一课成名”,也使得公开课涂上一层功利色彩,成为一些教师的“走向名师”的敲门砖。
二是公开课定位的失衡。
公开课是问题研讨的平台。可是很多的公开课却把完美作为最终的追求。环环相扣,字斟句酌,甚至精细到把时间掐到分秒,细化到每一个表情动作。为问题研讨存在的公开课成了唯恐“有问题”的课堂,岂不是咄咄怪事?上课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三是公开课过程的失真。
因为价值取向的偏离,定位失衡,公开课的过程也变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语文组的集体奉献,教研专家的直接参与,行政领导的热心关怀,使得公开课的过程成了执教者的“表演”,失去了执教者个人的意志和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思想、情感也成了教学设计者的跑马场。教者累,学生更累。什么以学生为主体,什么以学定教,都抛之脑后,只为完美、完整的展示而“秀一把”。
四是公开课评价的失实。
公开课的评价是集中研讨的过程,是激发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的最佳时机,也是启发新思想,触发反思的最好凭借。事实上,很多公开课的评价,失去了应有的真诚,大多是大谈特谈优点,对存在的问题或遮遮掩掩,或避而不谈,对执教者没有警醒,对听课者没有启发。对公开课存在不足的精到剖析,其价值远远大于几句褒奖甚至是溢美的赞语。另一方面,很多的公开课,也只是几个专家的一言堂,没有执教者与听课者互动,没有听课者与专家的对话,自然寡而无味,淡而无趣。
我主张,让公开课从展示走向研讨。
潘涌先生在《试论新课程实施中公开课的意义》一文中呼吁“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研究公开课的是是非非”。这样,大而言之,对新课程的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小而言之,对日常教学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1.把握教学理念。
公开课在很大程度上都契合了一定时期的教学思潮,体现了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因此,观摩公开课,研究公开课,我们可以从教学理念着眼,从中汲取营养。比如对教学目标的观察,我们可以思考,一节公开课执教者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何在一节课上体现的,这样的目标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什么要求,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有怎样的具体帮助等等。比如对学生活动的观察,课堂上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观察公开课,思考公开课,会不断的澄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会不断丰富我们新课改理论。
2.确定教学内容。
教什么比怎样来得重要。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决定了一节公开课的容量大小,深浅厚薄,也决定了学生活动的成败。我们常常感叹公开课教学内容解读的独特、新颖、深刻,有时也会为公开课内容取舍的失之偏颇而顿足。无论如何,都会激发我们自身的文本解读功力的反思。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自我修炼的第一要务。我们在感受公开课教学内容确定的独特、新颖、深刻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以执教者自身内心底蕴为基础的;反之,我们应该警醒,自身的浅薄会使设计得再完美的课堂失去驾驭的自然。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公开课,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人说,这是他板块式教学的魅力。透过板块式设计,我们会发现,最奇妙的是余老师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同样的教学内容,余老师做到从不重复自己。殊不知功夫在课外。读余老的备课案例,你会注意到余老注引的参考文献。例如余老关于《中国石拱桥》的说课,索引文献资料就多达11种之多,《再别康桥》一课就有13种。
3.斟酌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常常有其独特之处。我们要善于从公开课的设计中“拿来”,优化我们日常的教学设计。借鉴公开课教学设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还原法。根据听课记录,将公开课的教学实录还原成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还原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斟酌的过程。还原中,可以让你触摸到整堂课的脉络,理清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层次,师生活动的具体安排。还原中,可以让你结合听课现场的情境思考执教者得失成败的原因,启发你反思日常教学的类似环节,或吸取成功的经验,或汲取失败的教训。黄厚江倡导“本色语文”教学观,本色朴实的课堂常常带给听课者如沐春风之感。还原他的教学设计,朴实中风光无限。《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很多老师以为没什么可教,可是黄老师却让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极好的训练。例如替换小标题,给小诗填空等活动设计,看似简单,却别具智慧。斟酌公开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优化日常教学设计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参照图。
4.推敲教学方法。
成功的公开课,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点就在于学生活动。学生课堂活动是否主动,是否充分,是否有效,关键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从公开课中借鉴教学方法,对提高我们日常的教学技艺大有裨益。如何一开课就激活学生,如何形成学生之间的观点对峙,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等等,如何细化朗读指导,如何抓住课堂生成等等,都需要我们在观摩观察公开课中做到有心善思。王君老师执教《老王》一课,因为文本的时代性与当下学生的距离,学生很难进入文本深处。王君老师智慧地通过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玩赏杨绛作品“沉定简洁” 的语言特色,在一次次的思维激活,情感唤醒中,领着学生“沉入到词语”的深处去,走进了“老王”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作者杨绛的内心世界。
我们研究公开课,仅仅批判不行,更应该以一个建设者姿态推动公开课健康发展下去,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从公开课中借鉴经验,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公开课的形式感强了,我们就脱去它的外衣,当作一个“靶子”,进行解剖,反思诊断;公开课的形式感强了,我们把它当做一面子镜子,从中看到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