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9)
白居易
文/石岩磊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华丽的辞藻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演绎为缠绵悱恻、凄美动人的爱情神话,李隆基俨然成了一个重情重义的痴情郎,而杨玉环更是被塑造成一位历史悲剧式的女神,令无数读者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首长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除了源于白居易妙笔生花的文采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外,同时也与作者自身的感情经历有关。
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官僚家庭,他小的时候聪颖过人,而且读书、练字十分刻苦,口舌都长出了疮,手臂常常磨出茧子,少年时便写出了经典之作《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他11岁时随母亲投奔在徐州任职的父亲,从而结识了小自己4岁的邻家女湘灵。两个孩子很快便成了形影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并随着年岁的增长,彼此暗生情愫。白居易还写下《邻女》诗,赞美湘灵容貌清秀、嗓音悦耳。
他们也产生过婚嫁的想法,可由于门不当户不对未能如愿以偿。白居易27岁时不得不离开家去闯荡天涯,他为心上人写了3首诗《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表达了对湘灵的相思之情,其中的“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即是《长恨歌》里“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雏形。后来白居易考上进士步入仕途,可仍对初恋念念不忘,以《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等诗抒怀。白居易37岁时在母亲的逼迫下与同僚的妹妹杨氏结婚,可他心中仍未放下湘灵,在《夜雨》、《感镜》中还寄托着浓浓的思念。
白居易素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大志,在任左拾遗时,写了许多反映朝廷弊政的诗歌,以提醒皇帝查遗补缺完善朝纲,可因此得罪了唐宪宗。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宪宗借机说他越职言事,将其贬到江州任司马。这件事对白居易的思想观念冲击很大,在《琵琶行》中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使其转向独善其身的道路。
在赴任途中,白居易竟然巧遇漂泊在外的湘灵父女,一对旧情人抱头痛哭,白居易写下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但这之后二人再无缘相见,湘灵音信皆无,不知所终。白居易也渐渐割舍下这段情缘,再也没有创作与湘灵有关的诗作,个中原由应该不是时间冲刷的缘故,而是因为他身边添了太多的红颜知己。
820年,白居易被重新启用,历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朝散大夫、苏州刺史、杭州刺史等职,827年,官拜秘书监,穿紫色朝服,享受正三品待遇,后又到多地为官。在当时,官员蓄养家妓之风盛行,白居易家自然也少不了歌伎舞女,而且是“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要常换常新。其中最让白居易满意的是樊素和小蛮,白居易曾赞她们:“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小蛮腰”之说由此而来。
白居易68岁时得了一场大病,他自感时日不多,便提笔为自己写好墓志铭,并遣散了所有歌女红颜,开始专心于佛教和老、庄之学。只是不知道,他能否再忆起湘灵。或许爱情的杀手不是情殇,而是多情,繁华遍览不见花,眼花缭乱中便难以聚焦。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叹,已化作香炉上袅袅升腾起的青烟,没了爱恨,没了痴念,徒留时光荏苒间的淡然了吧。
2021.3.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