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书推荐-《解深密经》如何修胜观

好书推荐-《解深密经》如何修胜观

作者: 鸭狗之恋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11:55 被阅读0次

本书简介:《解深密经》共有五卷八品。《序品》为全经大纲,以佛土庄严、如来功德,展现智识双运。《胜义谛相品》说的是智境。《心意识相品》详述的是识境。《一切法品相》施设三自性相,从而说明识境之三层次,即遍计自性、依他自性、圆成自性。《无自性相品》阐述了“相无自性”。《分别瑜伽品》说实际观修的次第,即止观之实际修证。《地波罗蜜多品》说十地菩萨别别之观修与现证,及“转识成智”之次第差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如来法报化三身,法身即为佛内自证智境,报身化身即智境上随缘自显现面成的识境。

作者简介:笔名王亭之,原名谈锡永,广东南海人,是香港的佛学家及专栏作家。二十八岁得机缘修习西藏密宗,随刘锐之上师及其上师敦珠仁波切修习藏传佛教。三十八岁得阿闍梨位,法名无畏金刚。著有《王亭之谈佛家名相》、《王亭之谈佛家宗派》等书。

今天分享两个问题,一是心不能见心,二如何修胜观。

一、心不能见心

心所缘事是外境,若说外境不是心,那么由心见外境就很合理。可是,佛说止观所缘事的影像与心无异,都是唯识。那么我们的心如何还能见到我们心的所缘事影像?

因为心不能见心,如刀不能自割,火不能自烧。

在观修中,心一旦生起一个境界,即有一个影像生起为外境,此影像是以心为基生起的心行相,不是离心而成的影像。是故佛举例说,“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即是说,以镜为缘还见镜影。镜比喻为心,心行相比喻为镜影,但镜影的性,其实就是镜的性。

所以,止观所缘事的行相,实以心为性,所以佛才说它与心无异。

那心如何见此外境影像?

当心如是生起三摩地所行影像时,即有一与此影像相似的影像显现,此显现不复为外境,实显现于心,是即为心所见。这样一来,便不是以心见心,而是心中有影像自显现,一如镜像于镜中自显现。

如经中所言:“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以为自己住于一切事物的自性相中,这即是世人一般心理。正因为如此,世人才将事物当作真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住其实是事物的影像相。看见的外境,只是心的行相,并非事物的本体。

如同电影《楚门的世界》一样。

什么是心相?

于修定时作观察,所观察的影像是有分别的影像,此谓之心相。定中的心相与凡夫的心相是有分别的。

凡夫所作的分别,只见镜影而分别镜影;修定所作的分别,是同时见到镜与镜影,然后分别镜影。凡夫的分别是颠倒的分别,既不见镜,便将镜影看成是真实。修止观的心相,是正思维三摩地(定)分别行相,既见镜,亦能决定镜影不成真实。

修止时,相续作意唯思维无间心。

云何无间心?

在寂止中,缘影像的心,便说为无间心。缘一个影像,不能跳到另一个影像,是无间心,所以无间心便即是相续,对一个所缘事相续。

什么是心一镜性?

心一镜性是修止观双运时的心理状态。而通达修定所缘的境、所缘的影像是唯识变现,还要思维其如性。二者皆通达,谓之心一境性。

何谓如性?

如性就是如事物的本然而见其性,亦即是见其自性即是本性。

不是说诸法空性吗?为何还说是如性?

说诸法空性是为了说明一切法的自性不真实,是故说它是空性。然而于观修中,倘若将一切所见都说成空,只不过是推理而已,而且受空的概念所缚。当看见灯,则寂止于灯,不必分析灯有什么功能,如何不真实,如何空。只需要见其有如镜影,即可。

因为这是修寂止,不是修胜观,所以不必作观察。

二、如何修胜观

修观有三种,一是由相所生的毘钵舍那,二是由寻求所生的的毘钵舍那,三是由伺察所生的毘钵舍那。

什么是由相所生的毘钵舍那?

此处所说的相,是寂止的所缘事。行者于修胜观时,对寂止所缘事作观察,是故有分别。这就由寂止的无分别所缘事,变为胜观的有分别所缘事,这就是“由相所生的毘钵舍那。”

什么是由寻求所生的毘钵舍那?

由抉择慧遍观察所缘事,然而未能作出决定(未善解了),为了能做出决定,便须作意观察,由作意观察,是即寻求,这时的所缘事,就是由寻求所生的胜观。

什么是由伺察所生的毘钵舍那?

前面所说的寻求所生,是遍观察而未善解了,这里是遍观察已善解了(得决定)。既得决定,便作意此所缘事中作观察,已成现证。

这三种观修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观察。第一种有有相所生的毘钵舍那,是纯思维的三摩地,于所缘境作抉择见。第二种由寻求所生的毘钵舍那,是抉择见思维而成决定,所以超越第一种修观,这还是粗的超越。第三种由伺察所生的毘钵舍那,持决定见而修,由观修而成现证,是思维了义,因此超越了第二种观修,是细的超越。

什么是四禅八定?

四禅,是将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天,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到四禅天。禅也称作静虑,所以四禅天也称为四静虑。

除了四禅的四种定之外,还有四无色定(所以总说为八定)。

四无色定又名四空定,因为无色界可分为四空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无欲无物质,只有微妙的精神状态存在。

第一层次是识无边处的境界,无色界没有物质,只有心识,然而其心识无边。

我们识不是无边,而是有边,只能依着我们见到的世界的心识来运作。我们的心识无法到达我们看不见的世界。不仅如此,同样在我们这个时空,给一个星球给我们,我们的心识亦无法将它当作所缘境,只能将我们地球上的事物当作所缘境。

所以,当我们观想一切佛、一切本尊时,依然是以我们这个世间的形象而建立,不能以别的星球的形象来建立金刚萨埵。

但色无边就不同了,他的心识可以达到一切边际,所以亦知到我们这个世间的心识。

第二个层次是空无边处的境界,释迦牟尼没有将之表达出来,因其不可思议,无法言说。

第三个层次是无所有处的境界,亦即无所有而有。

最高一个层次是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在这个世间没有物质,可是还有精神。既然还有精神,就是受想行识,这些受想行识即是想。在这个境界,若说他没有受想行识,他却有;若说他有受想行识,他却没有。有非有,他的有与我们的有不同,他已经脱离了概念。

释迦牟尼说兔角即是非有非非有。是故说他想,他是非想,说他非想,他是非非想。佛家的想,是说概念。所以非想离概念,非非想是非离概念,这就是他们的心识境界。

本次分享了两个总是,一是心不能见心,当心生起三摩地所行影像时,即有一与此影像相似的影像显现,此显现不复为外境,实显现于心,即为心所见。这样一来,便不是以心见心,而是心中有影像自显现,如同镜影于镜中自显现。二如何修胜观,通过相所生的毘钵舍那、寻求所生的的毘钵舍那,伺察所生的毘钵舍那三步来修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书推荐-《解深密经》如何修胜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ve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