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解深密经》共有五卷八品。《序品》为全经大纲,以佛土庄严、如来功德,展现智识双运。《胜义谛相品》说的是智境。《心意识相品》详述的是识境。《一切法品相》施设三自性相,从而说明识境之三层次,即遍计自性、依他自性、圆成自性。《无自性相品》阐述了“相无自性”。《分别瑜伽品》说实际观修的次第,即止观之实际修证。《地波罗蜜多品》说十地菩萨别别之观修与现证,及“转识成智”之次第差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如来法报化三身,法身即为佛内自证智境,报身化身即智境上随缘自显现面成的识境。
作者简介:笔名王亭之,原名谈锡永,广东南海人,是香港的佛学家及专栏作家。二十八岁得机缘修习西藏密宗,随刘锐之上师及其上师敦珠仁波切修习藏传佛教。三十八岁得阿闍梨位,法名无畏金刚。著有《王亭之谈佛家名相》、《王亭之谈佛家宗派》等书。
今天分享两个问题,一“四喻”一切法无自性,二什么是等持。
诸法自性本来是恒常涅槃的,可为什么不能涅槃?
涅槃是智境,智境不显现,只能随缘显现为识境,住于识境则不识诸法自性为涅槃境(不知诸法自性亦是本性),若证入如来藏,则知诸法自性恒常涅槃,亦即恒常离识境的名言句义。
一、“四喻”一切法无自性
一切皆无自性,第一个比喻,在印度,所有的药都放点干姜进去。此譬喻是说,无论是了义经,还是不了义经,无论世尊如何言说,都有“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样了义的说法在其中,有如于“散花、仙药方中”都有干姜一样。
散药喻为不了义说,仙药喻为了义说。药有分别,但有所有药中皆有干姜在其中,无论佛如何言说,都含有这个了义的密意:“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第二个比喻是,如用彩色在地上画画。一切的彩画,无论是什么颜色,青黄赤白诸颜色,都只是一个画面的表达,这比喻识境的自显现。
也就是说,在识境的自显现中,都有“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个密意。
我们在识境中生活,在识境中观修,就要知道识境中的一切法皆无自性,这便是从三无自性来了知。
于遍计,要了知相无自性性;于依他,要了知生无性性;于圆成,要了知胜义无自性性。如是即见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这就可以得到一切法自性涅槃的决定与现证。
第三个比喻是,有所有的珍馐诸饼果内,加一点熟酥都会有更好的味道。熟酥相当于奶酪,这是印度烧菜的做法。也是为了表明,于一切不了义经中,都有了义的密意。
第四个比喻是虚空。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业。此处的空,不是说空性的空,而是空间的空。空的瓶子可以放东西进去,空的天空可以任飞机飞翔。
这个比喻是说,一切法自性涅槃,即等于一切法有如虚空,所以这个“无自性性了义言教”,不妨碍声闻的观修,不妨碍独觉的观修,不妨碍大乘的观修,三乘观修皆可依此密意。
三乘归于一乘。
上面所说四个比喻,第一个干姜说用,是从事物的功能令我们了解佛所说的密意。第二个彩画比喻是说相。第三个熟酥比喻是说性,这个性能够令所有食物的味道变得更好。
前三个比喻分别是用、相、性。第四个比虚空喻,是比喻用、相、性三无分别。
为什么说这四个比喻?
因为瑜伽行派很重视性相用三无分别,成佛不但要证法报化三身,而且还要证法报化三身无分别。
二、什么是等持
修行人修止观,修到好像很舒服的境界,于此境界中唯觉舒服,觉得这就是空,其实这并非空。
因为修空要修到等持。
什么是等持?
是观修的境界与现前的境界要平等地持有。譬如修金刚萨埵,修行人的所缘事金刚萨埵与他的坛城(道场),而且自成金刚萨埵。事实上,眼前还有现实生活的一切景物,此无须排除,只需要同时持于所缘境界中。
是故观想出来的境界与现实所见的境界,不能偏于一边,而是平等持,此谓之等持,亦是平等住。
当得到心轻安,则不会认为眼前的桌子妨碍着莲花座生起,周围的人影响坛城的建立。
即使在山中修行,里面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是眼前现实所见,决不可能在一个空无所有的境界来生起坛城和本尊,是故唯有平等性。
当这样平等持的时候,心不落在名言与句义,不分别此为桌子、纸、笔,亦不分别观想的莲花座如何好,现前的桌子如何不好。不如是作种种分别,便是轻安。因此,不落在名言与句义观所缘事,此谓之止。
止是无相。无相并非不见相。相是分明可见,只是不落在名言与与句义而见。
什么是轻安?
心的轻安是与粗重相对。身的轻安只是觉得舒服,心的轻安是不落于心理负担中。切勿以为心的轻安亦是舒服,粗重则不舒服。当修法时,若感觉到很舒服,实在已落在一重障碍中,即此亦为粗重。
何谓障碍?
每一句名言句义即是障碍。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依这世间的名言与句义而生活。例如,作为学生,则以学生的名言与句义做人;作为父母,则以父母的名言与句义做人,是故我们的生活非落名言与句义不可。
在名言与句义上做事,心却可以不受名言与句义的所缚。若用佛的言说,就是,学生不落于学生,父母不落于父母想。
当修止得到身心轻安后,如何接着观修?
首先,于等持中,观察所缘境界,胜解观想出来的事相与色声香味触法所现前的事相不一不异,皆为法性自显现。舍离心的行相,此即不落于名言与句义,只是持其所觉而觉。
其次,等持境界要知道表义为不动。这个不动的含义是:智境上有识境随缘自显现,然而智境未受识境污染,清净依然,谓之不动。
比如,给金刚萨埵建立七个金刚空性来表义:无瑕、无坏、无虚、无染、无动、无碍、无能胜。此空性不动,无论生起什么境界,都不能浸染它,不能改变它的性质。
观想金刚萨埵的影像,是所缘的一个影像。依仪轨规定,观想金刚萨埵手持金刚杵代表佛父,代表方便;铃代表佛母,代表智慧。此为伺察。再观想金刚萨埵是什么颜色?白色代表清净。金刚铃为什么可以代表空性?因为铃是空的,但空里面有声音发出。这就是寻思金刚萨埵形象的表义。
最后,得到一法义,认同此法义,而且能够承担此法义,这就是忍。最常见的就是“无生法忍”。
什么是无生法忍?
决定一切法无生。这与我们平常的思维完全不同。凡夫认为一切法有生,譬如见到一个杯子制作出来,此即为生;然后亲眼见到这个杯子被摔破,此即为灭。
如何说无生呢?
这就是当我们观修的时候,得到无生这个觉受,才能承担无生这个见地,于是得到一个决定见,说一切法无生。
此时,我们的心理状态由无明开始得到智慧,虽然还未是佛智,却得到修的证量,此证量是一个慧的境界。同时亦得到大乐的觉受,得到一个见地。
忍、乐、慧、受是修行人观修时的觉受,由这些觉受得到决定见,再以此决定见作观修,即得到现证。
现证是什么?
现证决定见。决定与现证的差别在于:决定是思维,现证是觉受。例如吃糖,吃之前,决定糖是甜的,可是还未尝到甜味。当把糖放入口中,则现证到糖的甜味。
本次分享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四个比喻”:干姜、画画、熟酥、虚空,来说明一切法无自性,二什么是等持,等持就是观修的境界与现前的境界平等地持有,又叫平等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