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书推荐-《解深密经》-什么是胜义谛

好书推荐-《解深密经》-什么是胜义谛

作者: 鸭狗之恋 | 来源:发表于2020-07-13 16:25 被阅读0次

    本书简介:《解深密经》共有五卷八品。《序品》为全经大纲,以佛土庄严、如来功德,展现智识双运。《胜义谛相品》说的是智境。《心意识相品》详述的是识境。《一切法品相》施设三自性相,从而说明识境之三层次,即遍计自性、依他自性、圆成自性。《无自性相品》阐述了“相无自性”。《分别瑜伽品》说实际观修的次第,即止观之实际修证。《地波罗蜜多品》说十地菩萨别别之观修与现证,及“转识成智”之次第差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如来法报化三身,法身即为佛内自证智境,报身化身即智境上随缘自显现面成的识境。

    作者简介:笔名王亭之,原名谈锡永,广东南海人,是香港的佛学家及专栏作家。二十八岁得机缘修习西藏密宗,随刘锐之上师及其上师敦珠仁波切修习藏传佛教。三十八岁得阿闍梨位,法名无畏金刚。著有《王亭之谈佛家名相》、《王亭之谈佛家宗派》等书。

    今天分享两个问题,《解深密经》在佛典中所处的位置,二什么是胜义谛

    一、《解深密经》在佛典中所处的位置

    《解深密经》的续集流通是在《般若经》系列经典之后。介乎《般若经》与《解深密经》之间,还有一系列经典是以说“如来藏”为主的,即《胜鬘经》。

    《般若经》的主旨是说一切法空。那么,知道法空之后,又怎样进入成佛之道呢?

    《胜鬘经》所说的是成佛的机理,且将这机理名之为“如来藏”。必须先明白机理,才谈得上怎样成佛。

    什么是阿赖耶识?

    众生的心识状态恒常受贪瞋痴污染,这种状态即名为阿赖耶识(藏识)。正由于藏识的作用,才有六道轮回,众生即由是成立。

    佛讲经的地点与听众有何秘密?

    如果是了义的经,就一定不在灵鹫山来讲,而讲二转法轮地时候,很多是在灵鹫山讲,也有在孤独园等地讲的。那些经都是讲空、缘起。

    而讲到如来藏等了义经,一定不在凡间释迦的住之地,而是在宫殿、楼台、宝阁等地讲。

    针对闻法的人,初转法轮以声闻为主,没有菩萨。二转法轮以菩萨为主,有时候有阿罗汉、有声闻,同时一定是大比丘众二千五百人俱。三转法轮听法的人,须具有“三大”的菩萨才堪能闻法。

    什么是三大?

    即是愿大、断大、智大。

    愿大:发大愿。

    断大:断除名言来理解密意。密意是佛的内自证境界,超越世间,本来无可言说,可是于说法时又不能不藉言说来表达,所以“断大”便是断名言而知离言的密意。

    智大:指已证如来藏的智。具足三大的大菩萨,始能称为摩诃萨,即大菩萨。譬如文殊、弥勒、观自在等菩萨。

    什么是薄伽梵?

    译作世尊,指已除死魔、烦恼魔、蕴魔、天魔等四魔,为轮回之导师,其功德与事业无量无边庄严,以功德故,具吉祥相形好。

    什么是三明?

    三明为菩萨所有,不是声闻所有。一是宿命明,是晓得过去世;二是生死明,是了解过去未来世;三是漏尽明,漏就是烦恼。

    二、什么是胜义谛相

    一切法分为有为与无为二法。说有为、说无为则一切法都包括在内。然而有为是离四边的,无为亦是离四边的。

    什么是离四边?

    一边是有为,一边是无为,一边是亦有为亦无为;一边是非有为非无为。有为无为都是离四边的,这才是中道的有为与中道的无为。证有为的境界与证无为的境界,用语言说不出来,只能言说为离四边。

    若从名言上理解,有为的定义是:凡是落在缘起法的,有因果作用的称作有为;无为的定义是:凡是离缘起、无因果作用的称作无为。

    但是说中道有为与中道的无为,则不能用此定义,因为是不了义。我们这个世间,一切识境都是有为;佛的智境则是无为。可是智境与识境一定双运,就好像我们的手,手掌与手背一定双运,不能分离。

    什么是智识双运?

    智境无变易,识境无离异。智境是基,在它上面显现识境,识境有杂染,却不能令智境有丝毫改变,这是智境的不动性,亦名为金刚空性。所以智境虽有识境显现,可是它并不因识境而有变易;至于识境与智境从不离异,如荧光屏影像与荧光屏从不离异,如是无变异与无离异的就是智识双运。

    我们的世间亦是住在如来法身中,犹如荧光屏的一切影像一定住在荧光屏上。所以说什么叫如来?家常日用都有如来法身。识境与智境无离异,家常日用里面与如来法身从来没有分开过。

    佛之所见,是离开荧光屏来看荧光屏的画面,是故皆为影像。这是圣智所见。若凡夫所见,则有如一个住在荧光屏画面中的人,不离荧光屏来看这些画面,所以便将一切影像看成是真实。

    因为觉得真实,所以便用名言来分别,则影像世界便成为心识显现的世间。佛如是觉,便是证平等的觉,现证离言法性,一切识境都住在离言法性之中,如《宝性论》所说,“此离言法性,便即是如来藏。

    什么是胜义谛?

    是诸圣者的内自所证,是超过一切寻思言说境界相。如来法身即是佛的内自证智境,如来法身是一个境界。

    好比凡夫对佛法所作的诤论,是以识境的事物与智境诤论,这当然是错的。荧光屏中的人与荧光屏外的人起诤,哪里有得诤呢?

    所以胜义谛是: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

    什么是三十七菩提道品?

    指的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圣道。

    四念住: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常”、“乐”、“我”、“净”中颠倒的观。

    四正断:已生恶使其断灭,未生恶使其不生,未生善使其生起,已生善使其增长。

    四神足一是欲神足,指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所发起的禅定。二是精进神足,指不断止恶从善之力发起的禅定。三是心神足,指由心念之力所发起的禅定。四是观神足,指由思惟佛理之力发起的禅定。

    五根一是信根,为入理之根本,信有十义,清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二是精进根,指深信教法后,如实勤奋修行。三是念根,由精进故,心于所缘境,念住不忘。四是定根,指使心止于一处而不为外境动摇的禅定力。五是慧根,观达真理,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

    五力:指由信等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修行的力量。一是信力,指对于如来所修植的清净法门产生坚固的信心而形成的信根,不会再被外道以及世间之法所吸引。二是精进力,指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为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三是念力,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而至无念。四是定力,指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禅定力。五是慧力,指慧根增长,破三界之诸惑。

    七觉支一是念觉支,修道者在证悟佛法的过程之中,明记戒定慧、“四圣道”、“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忆持不忘的阶段。

    二是择法觉支,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进入菩提。

    三是精进觉支,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四是喜觉分,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产生的欣悦欢喜之心理感觉。

    五是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即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除弃虚伪法,并增长真正之善根。

    六是定觉支,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

    七是舍觉支,舍离所见念著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不执著而保持平衡,住于寂静。

    八圣道一是正见,即正确的知见,指佛教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及其他佛教的见解和智慧,不为世间邪俗之见所迷惑。

    二是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指离开世俗的主观分别,以佛教的纯正智慧来思考。

    三是正语,即正当的言语,远离妄言、两舌、恶口,做到不妄语,不慢语,不谤语等。

    四是正业,即正当的业行,就是不造杀、盗、淫等业,口不作欺妄语,意不起贪、瞋、痴。

    五是正命,即正当的生活和谋生手段,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行业,如相命、占卜、自说功德等。

    六是正精进,不断策励自己 ,努力于道业。

    七是正念,时时忆持佛法,不起邪思邪念。

    八是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以佛教智慧观察世界、洞察人生,从而获得心的解脱。

    本次为你分享两个问题,一是《解深密经》在佛典中所处的位置《解深密经》之所以重要,在于能教凡夫如何藉此而修道,从而步入佛之道,是一部修道的指引。二是什么是胜义谛,是佛内自证智境,无可显现,唯藉识境而成显现,所有的显现,用识境的名言来说,便即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胜义谛不可思议,只能现证,所以无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书推荐-《解深密经》-什么是胜义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tz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