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4年,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干支纪年法为甲子,鼠年。纵观历史来看,这一年,实在是平平淡淡。
然而,再平淡的年头,只要有人,最好是名人,就会有事情发生,这一年也不例外,的确发生了几件事,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几件事本身或事件里的人,都或多或少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便是苏轼。
这一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四年的苏轼,终于离开这个失意之地,走上东山再起之路,并在金陵会见了亦敌亦友的王安石;
这一年,苏轼旧友,因幼时砸缸救人而出名的司马光,在耗费了十九年心血后,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写;
这一年,“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于齐州济南,说来她似乎跟苏轼并无关联。但苏轼有个学生,叫李格非,是李清照的父亲。
这么说,以后人的眼光来评判的话,公元1084年,苏轼简直可以称得上人生赢家了,所以这一年称为苏轼年也不为过。既然如此,这一年发生的,与苏轼有关的事,即便不那么出名,也还是可以提一下的。
寄黄几复这一年,另一位和苏轼关系匪浅的人,写下了一首寄给友人的诗,感人至深。这个人,叫黄庭坚;而这首诗,叫《寄黄几复》。
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友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成就了高山流水的佳话;近之杜甫与卫八处士,是故交,书写了旧友重逢的感动。黄几复之于黄庭坚,正如卫八处士之于杜甫一样的存在。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诗人住在北方海滨德州,而幼年好友黄几复住在南方海滨四会,两人许久未曾相见,想要托鸿雁传达消息,却被鸿雁无情拒绝了,理由是,太远不送。
想当年,春风正暖,桃李芬芳,二人把酒言欢;而如今,各自江湖飘零,失意半生,自别后,已十年,彼此的思念,孤灯晓得,夜雨也晓得。当年明丽的白色画面,到如今蜕变成单调的黑白色;彩色画面里的明亮少年,也被江湖的凄风苦雨洗去了该有的绚烂。
黄庭坚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不惑之年,被贬于德州期间,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以己度人,诗人也很清楚好友是怎样的处境。可以想见,甘于清贫的好友,依然是家徒四壁;也可以想见,酷爱读书的好友,如今怕是已白了头,却依然要与烟瘴为伍。钦佩与怜惜之情交织之下,思念就这样蔓延开来。
四十而不惑,但对于写下这首诗的黄庭坚来说,人生怕还是有些困惑的。他应该困惑,人生为何有这许多坎坷,为何会走到今天这种地步?于是,思绪纷飞,回到了过去。
牧童诗黄庭坚,字鲁直,自幼聪颖,早早就看透世情,于是七岁便能写下牧童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人如其字,鲁且直的他,正是因为懂得,所以才可以保持本性,不愿意费心钻营。
然而,一个人若是锭金子,即便不刻意显露,他的光芒也是遮不住的,黄庭坚正是这样一锭金子。而这锭金子,在而立之年,遇到了一位独具慧眼的人——苏轼。
恰如欧阳修之于苏轼,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苏轼于黄庭坚来说,也是这样的存在。当年欧阳修评价初出茅庐的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成功做到了;当苏轼初次看到黄庭坚的诗文,也发出了“其诗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的感慨。之后,黄庭坚开始崭露锋芒,名震四方。
与苏轼相识是幸运的,毕竟人生难得一知己,还是这么有趣的知己;同时又是不幸的,因为苏轼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贬谪的路上。作为苏轼一党的成员,苏轼过得多坎坷,黄庭坚就过得有多惨。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丢命,黄庭坚也受到牵连,此后流连地方多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五年后,再次被贬到德州德平镇。
也正是在这个地方,望着凄苦的夜雨,想起茫茫江湖的漂泊经历,写下了著名的诗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一场夜雨,一个精彩的故事,最精彩的,还是故事里的人。
故事里的人,最终会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经历坎坷,却绝对不会违心去做任何改变。
毕竟,他叫黄庭坚,一生耿直的黄庭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