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梁晓声先生的书,其中两篇写人的文章印象最为深刻。
讲的为工厂扫工厂的“赵大爷”,以及“赵大爷”走后,来接替工作的“老梁”一家,他们一生勤劳、朴实。为了家庭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便是做些社会底层的工作,但是他们乐观,积极向上。没有太多的攀比,是无比温暖可爱的平凡人。他们总让人感到澄澈和亲切,并不一定是“梁晓声”先生的文字朴实真挚,更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确有这样的人。
他们可能是每一天清晨早起环卫工人,他们可能是每日夜晚巡逻站岗的交警支队,他们可能是彻夜坚守的值班医生,他们可能是铁路上细微照顾的乘务人员……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敬业,乐观,积极又传递着温暖。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24790/5363ab616f2b3a41.jpg)
这些职业,其实都在为各行各业的人提供服务,因而他们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但他们能够敬业,爱业,在自己的岗位勤勤恳恳。这就是见过太阳,但忍受黑暗的人。
但同样的,也有一些不太善意的节目让孩子们见了太阳,让他们知道了光与暗,痛苦无比。
比如前几年很火的节目——【变形计】,是城市叛逆主人公和农村主人公互换,为期一个月,体验对方生活的节目。
这对农村主人公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为什么说让他们知道了“光与暗,痛苦无比”??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当朴实无华的农村主人公来到了城市,年幼的他们突然间受到比农村丰富地多的物质冲击,他们会怎么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24790/c07ff8d8539004de.jpg)
先说说家庭沟通情况,很多农村主人公,是留守儿童,父母陪伴是很少的。即便有,父母们忙于农活,大部分农村家庭,受教育程度都不是很高,在现在义务教育普及下,他们和下一代沟通的话题确实是很有限的。
再说说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农村主人公,家庭的大部分开支家庭的餐饮算是大头,而且全年开支的基数不算太大。
我记得有一期,也是《变形计》早期的节目了。农村主人公罗妈妈问城市主人公“李耐阅”——“一次生日要多少钱?几百?一千?”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24790/f874b31089a4915f.png)
李耐阅露出很惊讶的表情“一千?一千怎么够啊?五万差不多”
罗妈妈怎么也想不到,一次生日就要花费五万元,毕竟,这是他们全家好几年的开支,甚至,她的孩子们都没有过过生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24790/d29ea7bef2b69e48.png)
听到这里,罗妈妈沉默了。
她没办法想象这样的生活。更不必说,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突然来到城市,突然接受着万般宠爱,与家乡截然不同的教育条件,是怎样的心理压力。
他们不会知道,那些对他们好的城市里的交换“妈妈”,也许只是为了节目效果。
记得有一个孩子,从城市回家,开始嫌弃自己的父母,开始指责他们不能给自己带来好的物质条件,哭着要去找“城市妈妈”,可是那个“妈妈”知道后,拒接电话,也拒绝接应。
生而为人,本已不易,为何不保留着原有的善良?
艾米丽·蒂杰森说——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到太阳”
下一句是
“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的更荒凉”。
即便见过太阳,也试着忍受黎明前的黑暗,也许做一个温暖的平凡人,如此,便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