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一本《那不勒斯的萤火》,搁置一年多,断断续续都没看完。如今是越来越难以提起兴致和静心读一本书了。想起中学时代如饥似渴很快就可以读完一本书,突然顿悟那时就是人生最美好的读书季。那个年龄段所读过看过的书和电影,终其一生会影响着你以后的思维判断力和世界观。待到步入中老年,一定还是青少年时期读过看过的书籍最让人记忆犹新。
那不勒斯风景我最初了解“那不勒斯”,源于美食。意大利美食的独特魅力尤见一斑,有着风靡全世界的意大利面,意式沙拉,还有那不勒斯风味的比萨饼。
而我最终通过《那不勒斯的萤火》,了解到那不勒斯,这个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一座海港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
《那不勒斯的萤火》作者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1979年出生于那不勒斯,是意大利知名的作家和编剧,已出版过多部作品。其文字干净大气,善于将故事创作与历史事件结合,直击人心。《那不勒斯的萤火》 一书在意大利刚上市就以其极简风和历史小说的完美平衡得到国内外媒体的一致盛赞。这是一个关于友情与亲情、迷失与成长的故事,一部充满力量的小说。
在那不勒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代表着这片地区强大的生命力,却默默无闻,被这座城市的黑暗淹没,迷失在无为的生活里。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无视绚丽的霓虹,在这片黑暗中追寻着希望的萤火。
马尔切罗是银行职员的儿子,性格乖顺温和,一次偶然,使他的人生与黑手党的儿子利奥有了交集。利奥桀骜、叛逆、无畏而又自由,他们彼此吸引着,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然而在利奥十六岁那年,父亲在一次追杀中丧命,利奥和马尔切罗也开始渐行渐远。马尔切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少年,利奥则开始了抢劫、贩毒的浑噩生活,仿佛在一步步沿着父亲的轨迹走下去。
三年后,利奥离开了那不勒斯去往美国,在那里娶妻生子,生活渐渐恢复正常。此时的马尔切罗也一步步按照计划好的人生平顺地生活着,他们的人生好似再没了交集。然而一通电话,利奥再次回到那不勒斯,并意外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囚徒生活,而马尔切罗看似风光优秀的人生也是暗潮涌动……
《那不勒斯的萤火》被誉为欧美文坛的“灯塔”巨作,它用文字震撼灵魂,给人力量,撒播到了世界各个国家。
看完第一部分,看到马尔切罗这个家境富裕的孩子跟黑手党的儿子一起作恶时,我潜意识的以为他是这本书唯一的主人公,潜意识中总也以为一个生活在富裕环境中的爱读书人,改变自己命运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是可以轻松完成的,或许就跟《追风筝的人》一样,随着时间发展,随着自己进步,完成救赎会顺理成章。而事实上他确实改变了很多作恶的行为,开始变得乖顺,变成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在多年后这个一直性格乖顺,生活看似美好风光的马尔切罗,面对妻子背叛,父亲因此失踪离世时的不知所措,一心想着逃避,内心透着孤独、脆弱,才发现这个利奥口中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的人,一直过着一个脆弱不堪的人生。
而小时候一起玩耍的那个黑手党的孩子利奥,从开始就一步步走向黑暗,从扎轮胎到贩毒、抢劫,直到自己被送进监狱,他自己在监狱里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自己是罪有应得,是个没希望的人。
等他出了监狱,又因为家人被关到一个垃圾处理厂进行尸体掩埋工作,一切都觉得没有希望了,或者说连自己都放弃自己的人,是不会有希望的,没有人可以帮助一个一心想死的人继续活下去。
两个人,一个生活富裕、一个生活贫苦,一个乖张凌厉、一个温顺平和,一个生活在一滩没有任何波澜的死水中,一个面对生活一直躲避不前。两个人都需要一场救赎,一场对“原罪“的救赎。
什么能激起继续活下去的勇气,燃起一个心死之人的“小火苗”,而这个“小火苗”又如何发展成“星星之火”,架起“想要”和“得到”之间那座桥梁?
而书中多次提及的谈判三条规则:不要去谈判,你不要求没人会给与你,你不努力没人会在乎你。要求是为了被给与,努力是为了被在乎。这便成了这场救赎的宗旨,在这场童年与迷失,命运与成长的对抗中,那个改变的契机。
小说尾声,十二年的时间,美国仔离开了囚禁他的那片埋葬着无数尸体的荒滩,在日出之时,怀抱着儿子,就是为了这个,男人想对儿子说,就是为了这个他才活了下来,为了告诉这个世界——一切事情都有属于它的光亮。
美国仔就是那一抹光亮,他在那不勒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如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一般,影影绰绰,斑驳陆离。但只要是正确的,再飘渺的光芒也能照亮一个人,然后是一群人,最后是整个世界。
这就是那不勒斯的萤火,在社会的批判声中燃烧着自己,不放弃,不绝望,默默无闻,悄然的斗争,直至光亮熄灭,也要燃尽自己。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影子,比如看到马尔切罗面对生活变故时那逃避退缩的态度,跟我们经常想换个城市生活的想法出奇的一致;读到利奥在监狱里呆腻了状态时,那种自己对于这一切淡然接受的心态,让我感慨我们都在跟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当被打击的遍体鳞伤时,不得不面对这一切的后果时,多少次想过放弃,想过逃避……
看完这场救赎,合上书,或许我们都应思考自己的人生,一边是迫切希望的改变,梦寐以求的翻盘重来,另一边的我们是否还有用行动来争取这一切的勇气?当改变命运的轮盘转到自己手中时,我们是否还有转动的它的念头?
或许这句话可以给我们一点行动的力量:这个世界上能成长为优秀的人类的,一定是那些曾经迷失过的人,而非那些在人生中从未迷失过的人。一心想着翻盘的人,更需要的是前行的勇气。至少我们还有机会成为那些优秀人类。
2019年春天,网络出现了HBO拍摄的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我才注意到这部关于那不勒斯的女性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 》。
那不勒斯四部曲2011年至2014年,埃莱娜·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们以史诗般的体例,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更是生动的展现了旧时意大利人民穷苦的生活与坚强的意志。
“那不勒斯四部曲”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千万读者为书中对女性友谊极度真实、尖锐、毫不粉饰的描述所打动。虽然作者从未公开其性别,但媒体和评论家从其“自传性”色彩强烈的写作中判断其为女性。
2015年,埃莱娜·费兰特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女性”。2016年,《时代》周刊将埃莱娜·费兰特选入“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
HBO将《我的天才女友》改编成了电视剧,本着尊重原著的精神,几乎完美还原了书中的布景,选角更是不需要看名字就可以猜出其对应的人物。以冷静沉着的镜头,将两个女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两个女人的命运,与历史前进的脚步相互交织。而且,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类似的抗争的故事。书中的莉拉和埃莱娜,就好比中国的七月与安生。莉拉像山,锋芒毕露,但却困守一方;埃莱娜像水,随波逐流,但却包容万物;尼诺是渣男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莉拉无疑是书中存在感最强的人,埃莱娜从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位你无法知道她的头脑里藏了多少神奇的东西的女人,而且她区别于一般天才的特点是:她不把自己的天赋当回事,肆意挥霍毫不爱惜。这使得她一辈子没有走出那不勒斯(凭借她的才华,不应止步于此),但同时也因为这让尼诺和米凯莱为她神魂颠倒,因为她总是让人信服的和难以控制的。
教育
埃莱娜和莉拉在班上都被老师所欣赏,埃莱娜是那种会坐的端端正正,写数字时从第一条线连到最后一条线的学生。而莉拉则是不经意间吐出班上没人会回答的问题答案,还装作毫不经意的那种学生。两人暗暗较劲,却又因彼此互相吸引而成为了好朋友。
临近毕业,两人贫苦的家境使她们好像都无法再继续学业,但埃莱娜的父亲却经过思考后同意了继续供她上学,相反,即使莉拉聪明绝顶,拥有心算与写作的天赋,贫穷依旧使她无法继续学习。
即使莉拉向她爸爸嘶吼着:“我会参加入学考试的,我才不管如何!”,即使莉拉的哥哥向爸爸要求自己供她上学,却也阻挡不了女孩不值得被教育投资这一根深蒂固的古老观念。六年级的莉拉,在嘶吼中被父亲扔出二楼窗户,手臂开始颤抖,头破血流。
莉拉的母亲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老师说莉拉拥有行云流水般的写作能力,强大到超出年龄范围的计算能力,国家需要她这样的人才。而母亲却一一回绝,不是她不认同,而是在生计都成问题的家庭中,教育早已被抛之脑后了,地位低下的母亲的话也无法改变父亲一家之主的意志。
暴力
在暴力至上的街区中,一切法律和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人们敬畏拥有财富的堂·阿奇勒一家,与其说是敬畏,不如说是害怕。只是因为拥有财富就意味着拥有了地位,堂将他人的性命置若罔闻,将其抓住衣领摔在墙上,用脚狠狠地踢打,而他人都统统作鸟兽散,惊呼着关上自家的房门。
冷漠吗?不如说是为了自保,在这个暴力至上的街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成为穷人的武器,穷人能做的就是收起自己的脾气秉性,夹起尾巴做人,尽量不要得罪有钱人,因为一旦得罪他们就意味着死路一条。
抗争
莉拉与埃莱娜的抗争从一年级就开始了,他们憎恶暴力至上的简单丛林法则,心疼死了丈夫发疯的楼上邻居,更热爱学习,渴望脱离这地位低下的贫苦阶层。
莉拉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也许深知自己的命运无法被改写,但她仍然不停的努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无法继续读书就开始写作,没看过海就步行很远去看海,与父亲为了教育拼命争吵甚至被父亲一怒之下扔出窗外。
贫穷的脚步也无法抑制埃莱娜与莉拉活跃的灵魂,她们在与自己的出身和阶层不停进行斗争。她们拿钱去买《小妇人》,一直读了好几遍,以至于书页几乎都被翻破了。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血淋淋的印记,生活中的不堪与肮脏都成了他们自带的保护色。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破败落后的街区人人都在为生计奔波,即使生活本来的面目肮脏不堪,我们也有最本真的追逐美好的权利。
费兰特与她的“那不勒斯系列”火爆程度曾被世界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这样形容:“如果你还没读过费兰特,就好比你在1856年还没读过《包法利夫人》。”希拉里曾自言是书粉:“有催眠般魔力……我读得停不下来,一直在想它。”小说甚至催生了旅行社的“费兰特的那不勒斯之旅”,“花上250欧元,你就能喝着咖啡吃着点心,跟着私人导游带你‘寻找莉拉’--四部曲中的女主角之一。”
“那不勒斯四部曲”以埃莱娜的角度,描述了她和莉拉近60年的成长故事:出生在二战后的那不勒斯贫穷郊区,两人的友谊从6岁时交换娃娃开始,充满活力的莉拉有时走在前头,带着埃莱娜去冒险;个性内敛的埃莱娜则加倍努力,让自己永远可与莉娜匹敌。在重要的时刻相挺,但谁先达标时又不甘落后;这种互相启发,又视彼此为可敬对手的状态,是她们60年友谊的基调。
在第一个故事《我的天才女友》里,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峙,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一直暗暗模仿莉拉。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费兰特用直白、冷峻、几近刻薄的笔触翻开了女性友谊真实的另一面:不只是简单苍白的爱或是恨,两人之间交织着亦敌亦友、嫉妒与支持的复杂情感。可贵之处就在于,费兰特展示或建构了属于女性的正常的社会交往:她们从红颜的位置自我松绑,她们互相吸引又彼此较劲,她们在找寻自我的“镜”中看到的不再是跪服、依附男性,而是做彼此的天才女友、拥有了除异性关系以外的社会身份。换言之,我们终于看到“士为知己者死”这一男性专属场面终于得以在女性世界里铺开--在以往文学艺术作品中,女性的关系多是男性视角之下的一段狭窄通道,以某个男性为中心的互害和纠缠,友谊总是如塑料花一般虚假而脆弱。
野性与乖顺的组合,并蒂双生,丑陋也非凡。《我的天才女友》也被称为意大利升级版的“七月与安生”,如此评价所道出的隐含信息其实是:即便这是一部意大利标记十分强烈的作品,却以地域故事成功地讲述了人类的普遍困境,而好的艺术是可以跨越文化的障碍而直抵人心的。
而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朵双生花,不论男女,一面向阳,一面向暗。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结为朋友,终会通过对方看到自己所没有所缺失的方面,而要去追寻,成为内心里面另外的一个自己。这大概就是人性本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