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去武汉参加了由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和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共同举办的“2018年学术年会”,施琪嘉、徐勇、孟馥、吴和鸣、徐凯文等各路大咖云集,有大会报告、案例督导,以及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内容精彩纷呈,对我的启发也非常大。和大家分享我的几点感触:
1、不仅孩子需要依恋,父母也需要依恋
之前我们学的依恋理论,是心理学家从对儿童的观察中得来的。儿童对重要抚养者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类型。这次的工作坊中,一位国外的厌学方面的专家把依恋也用到了成年人的身上。
如果婚姻状况好的话,夫妻之间的依恋是安全型的,这样夫妻之间的关系比亲子关系更为紧密,孩子和父母捆绑得不那么厉害,那么孩子就能够自然地出去做他自己的事情,比如去学校上学,比如和朋友交往。但是,当家庭中夫妻之间的依恋关系破坏,比如丈夫有了外遇,那么妻子如果没有家庭以外的人际支持系统的话,就会与孩子“结盟”,并把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的情绪给到孩子。孩子自然是敏感的,当他看到遭遇背叛的母亲难过和愤怒时,自然想与之靠得更紧,来保护受伤的母亲。这样一来,本该去上学或者发展人际关系的孩子,为了让妈妈内心更好过,而宁愿放弃自己的部分发展,来陪伴妈妈。
如果想改变孩子的现状,那么家长就要意识到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咨询师、朋友,或是其他的人际支持系统,如果能给受伤的母亲一定的支持,帮其重新建立可信赖的关系,帮其找回过往的自信,那么母亲就不会把过多的负面情绪给到孩子,孩子才会逐渐走出家庭,去学校上学。
所以,咨询师并不是要告诉父母,他们做的哪里、哪里有问题,而是不断地给父母赋能,让他们找回属于父母的教育自信,这样他们才能够给到孩子更多的爱和帮助。
2、咨询师的自我成长非常重要
有人问这位厌学方面的专家,学生是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如果是学校里老师的做法导致孩子厌学,怎么办?专家说,可以试着去与学校沟通。但是这位提问者马上又有疑惑,在中国,没法去改变大环境。如果大部分学生都适应,只有个别学生不适应,那他只能要么去想办法适应,要么离开。而专家一直试图告诉这位提问者,你可以去尝试,但提问者一直说行不通。
现实生活中,我作为学校的心理老师,也面临着和这位提问者一样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与来访者的班主任老师沟通,往往老师们都是比较配合的。所以,真正做起来,并不见得像这位提问者想的那样困难。
试想,如果咨询师都觉得很多事情很难,无力面对,那么咨询师怎么会给到来访者支持?所以,咨询师的个人成长非常重要。试着不封闭自己的内心,看到事情的可能性,并且有勇气面对与行动。
3、知识并不一定是通过课本学到,更是要看牛人的身体力行
原来的我,觉得如果能通过书本学习,就不用再花钱去听老师讲课了,反正也能学会就是了。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很多东西是不容易通过书本学会的,比如个人魅力、比如人际关系、比如工作和生活中的智慧、比如勇气、影响力、行动力......因为很多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我们已经以某种固定的模式生活了二三十年。
后来我们想改变一些什么,但是你我都体会过那种想改变但不知方向、不知如何行动的窘境。直到你遇到一个人,看到他是如何在举手投足之中让别人愿意去相信、愿意去靠近的,看到他是怎样为人处世的,看到他是如何有勇气有魄力去创新和行动的,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更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至此,积极的改变才可能发生。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尽量先去靠近有这种品质的人。
4、越是走进圈子,才越能发现行业信息
当我在朋友圈发了在武汉学习的分享,我大学的好几个同学都给我留言,问怎样才能知道相关的培训信息。他们虽然也都是心理学专业,但并没有从事心理工作,周围认识的人也并非心理学专业的,因此这方面的信息就更少了,让我以后学习和培训时也叫上他们。
而这次大会的报名信息,也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好友发给我的。这些年来,她不断地学习、精进,心理咨询的功力也是相当深厚。这次会议中,我又主动添加了几位大咖的微信,并和几位同龄者交谈。从他们那里,我得知了更多关于心理咨询界重要的培训信息。
有些信息就是不对等的。我羡慕那些在武汉读心理学的学生,他们长期在圈子里浸泡,自然能够更多地感知大咖们的思想,并且获知更多优质的信息,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比其他人走得更快更好。而我们并不在信息集中地,就需要多多真诚地与他们建立联系,多多走进圈子,才能够跟上他们的步伐,不断精进自己的事业。
所以,今后我要尝试经常走出去,拓宽视野,看看心理咨询领域中最牛的一拨人都在干什么,多接受案例督导和个人体验,才能够让自己不断地成长。
我也希望能够多多在此与你们分享我的感受,邀你一同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