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言·翻译
语言学习|破除迷思才能找对方法

语言学习|破除迷思才能找对方法

作者: 苏时雨 | 来源:发表于2017-08-15 13:55 被阅读0次

    学了十几年英语,遇到外国人,聊天前,先说一句:My English is very poor。我们总认为自己的口语不够好,怕说错,一心想着:再等等,等我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好了。

    问题在于:

    1.从初中开始计算,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时间都没学好的英语,你还打算继续投入多少时间?

    2.一门语言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

    问问自己,是否踏入过以下三个误区:

    以英语学习为例:

    1.美剧不用看字幕、和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自由交谈、看得懂经济学人、读得了马克吐温,这才是英语好的标准。

    2.不管学了一年两年还是十年,永远在背单词看语法,初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张口便来:How are you?Fine,thanks,and you?口语就这一句最溜。什么?要聊点别的?容我想想……

    3.认为国内学不好英语,没有语言环境。好不容易出国,还是成天和中国朋友呆在一起,口语毫无长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道理都懂。没人学习母语是从背单词语法开始,但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却逐渐背离了交流这条正确的路,迈入歧途而不自知。有众多专家高手珠玉在前,妄谈方法论未免班门弄斧。作为一位英语口语困难户和日语学习者,希望分享自己一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破除语言学习的迷思

    现代对于学习二字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学”字上面。相较之下,古人对于“学”是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习”是练习、演练的解释更为完整准确。

    “学”与“习”对于古人而言是不同的意象,考察年代与春秋时期较为接近的古代典籍,“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站、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再看看“学”字在古汉语的语境:学,古汉字,写成“壆、学”。不论是“壆”还是“学”,我们从字形上看,都有一个特点是没有改变的:两手与“爻(yáo)”的组成部分。爻与《易经》和古代占卦有关,再联系《广雅》和《说文》的解释,前者说“学,识也。”后者说:“学,觉悟也。”可见,古汉字“学”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 

                                                                                                             ——引用自百度百科

    古人的学习是真正的“学而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为。学习语言必定是个长期过程,使用语言的时机不应受限于学习者的现有等级,应从学的那一刻开始。

    学生时期看似模式化的教育,其实是一个“学—习—反馈”的有效闭环。听讲是学新知;写作业是通过练习解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定期考试则是反馈,根据考试结果查漏补缺。

    同样的模式迁移到语言学习上面。试想:一个人如何做到在国外呆几个月就迅速掌握基本交流能力?靠的是具体情境下的交流和及时反馈。

    以日语学习为例:

    你说找外国人困难,在当下,找到一个相应语言社群,让自己有机会进入真实的语境学习更容易。解决了语言环境问题,接着进入练习环节。隔着网络,少了面对面的尴尬紧张,即使说错,也会有人指正、提出改善建议。

    学了「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就可以和人寒暄,学了「おやすみなさい」就可以和朋友互道晚安,学了「私は李麗と申します。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就可以向别人做自我介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就是从生活点滴开始的吗?

    群成员的反馈能让你及时修正错误、了解目前的学习程度,制造进步的成就感,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表现越积极,获得的反馈越多,进步越快。根据反馈准确找到下一个学习切入点,再制定新的短期学习计划。

    如此有心运用不同场景下的口语表达,反复练习,就能形成有别于死记硬背的肌肉记忆。最终做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只要方法正确,以大多数人的勤奋水平,一定能利用好语言这项工具去探索更为广阔的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言学习|破除迷思才能找对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fm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