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了一本笔记本。
康奈尔笔记法比较废纸,不过的确更适合复习,吸收效果也更好。
多年没有好好写字。
还记得写字最多的时期应该是高三吧,每天每科都有卷子作业习题笔记,一天到晚都在不停写写写,算算算,所以食指和中指第一指节常年都带茧。
直到后来放下笔多年,文字输出需求大多转移到了手机电脑上,这些茧才慢慢消退、不见。
可没了茧,仿佛也连带着没了很多曾经拥有的好东西。
很多事,是否下了真功夫,表象上就能看出来。
比如在家从来不干粗活(搬重物、修东西、下地、家务等)的人,手一看就很嫩。
而每天都需要挑水上下山的小和尚,手掌和肩膀肯定会磨出厚厚的茧。
还有唱戏的、跳舞的,这些需要靠不断大量的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有肌肉记忆的群体,更是稍有一两天偷懒就能立即被内行发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轻巧。
没有脚踏实地的积累,绝不可能做到一出手就游刃有余。而这积累,是长达十年,不间断的坚持。并不是人人能做到。
其实,学习任何知识、技能的原理都相通:没有达到百分百掌握精通,绝不可能随取随用,毫无偏差。
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好好用起来。用得不顺手,还学什么?
自然而然想起欧阳修的《卖油翁》:
“无他,但手熟尔。”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卖油翁的故事,从小到大,我们都耳熟能详。
说的是:康肃公(陈尧咨)善射,以十中八九自得。但路过的卖油翁,一眼就指出,这么厉害的技术不过源自“手熟”,没什么了不起。同时小露一手以证明。康肃公服气。
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卖油翁一介平民(商贩),面对士大夫阶层的康肃公,能做到这么淡定?
因为他看懂了高超射术背后的原理呗。
“这不是和我倒油差不多嘛,我倒油还能从那么小的钱孔中通过呢,这有啥。”
这么一想,自然就不当回事了。他自己也做到这种程度嘛。就像魔术表演,如果有揭秘过程,是不是就没那么惊叹了?
但话说回来,卖油翁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少数。
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份洞察力。
有这份洞察力者,本身必有过人之处。不然,换一个啥也不懂的无知小儿,无论看到百步穿杨,还是油穿钱孔,大概只剩叹服,没有其他了。
因为他没实践过,没经历过这种熟能生巧的神奇,自然以为自己做不到,觉得一辈子难以望其项背。
这世间有天才吗?当然有,但注定是极少数。芸芸众生啊,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庸才。
更何况,天才也不是一直靠躺赢。实际上,天才们更懂得如何努力,如何高效学习。更何况,许多天才并非天纵奇才,而是靠自身努力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天才。
我们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但凡有成就的大师、天才,基本上都比你更自律,更刻苦。
所以才有那样一句话:你的努力程度远远不到拼天赋的地步。
——这句话从看到起,我就设为了电脑桌面,很多年都没变过,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虽然实际效果不咋好,依然懒懒散散混过了半生……
或许你也能做到同样的努力,或者更甚,但残酷的是,他们能够不断往前进阶,你却往往只能原地踏步。
是脑子的区别吗?不,是效率的差异。
不要只看到人家最后呈现的结果多么光辉灿烂,然后叹一句天才就完了,重点是要看背后有哪些通用的,我们这些庸才可以模仿借鉴的东西。
大师级别的成就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达到,但,以大师标准要求自己,绝没有坏处。
那么,大师怎么学习的?怎么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能的呢?
归纳为学习的本质,都是:模仿+刻意练习。
无论苏轼背《汉书》,还是林语堂学英语,都体现了这个本质。
也因此,从基本原理来说,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无所不能。只要肯下功夫,切实做到“模仿+刻意练习”。
就像有人说的,无法证明不能,就代表有可能。
回到茧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看,手中有茧,正是努力的证明,专业的证明。
而茧,不止有肉眼可见的这种,还存在看不见的那种。比如大脑里的思维习惯、认知体系等。
当有一天,脑中也有了茧,也许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吧。
(最近多是在说学习、思维相关的话题,这类思考累积下来,多年后看,或许会觉得幼稚肤浅,但多少也算是一种成长记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