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会说写作应该是主动输出积极行为而非是被动接纳观点东过程呢?
也许你就会疑问了:
难道写作不是我们自己主动完成输出过程吗?难不成自己写东西还要被别人按在头逼迫写东吗?
我这里所说的主动和被动是根据是否有经过深度的思考来划分。
主动输出是指写作应该是对生活中发生在某个人(包括自己)身上的某些事所引发的积极思考,并整合前因后果,方法论等方面而输出经过思考过滤的结晶的东西来。而不是被动接纳别人的人观点/想法的东西然后自己再模仿翻译出来的过程。
前者输出的东西更加深刻且具有以“一遍应万遍”效果(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你只要想清楚这个,如果有人变种方式告诉你同种道理你不会惊讶,反而容易就知道他们在讲什么了)
后者输出的东西适应范围较窄,我们的记忆对没有真正走过心的东西容易遗忘。当达到脑袋记忆内容饱和的话,我们的大脑会最先在排出之前记忆不是很深刻的东西的。就好比说这次你记住了下次换种方式你估计也想不起来之前原来见过这个道理呀。
举个例子说明也许会清楚些。
就好比说我想写“被讨厌的勇气”这个主题的文章,做到主动输出是这样的:我会开启我的大脑进行深度的思考,并对该主题涉及的前因后果及措施进行整合,例如: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人们害怕被别人讨厌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在害怕什么?在迎合别人和坚持自己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这样通过综合分析和罗列出来,我们就能把这个主题潜在东西充分挖掘出来。这个主题所涉及的问题也就被我们充分掌握住了。这样下次如果再碰到涉及到这个主题的热点或者例子你会感到熟悉,也不再害怕没有东西可以写了。反而你会越写越顺手。
而假如我平时在写任何主题的文章采用的被动输出的话,那么我就会容易因为变换主题而手足无措,总感觉没有东西写。
且因为被动输出没有经过深层次的思考,这样会导致我平时在整理素材时也是被动整理,并没有这么的做到把素材分门别类清晰刻进我的脑海里。这样的输入也就单纯变成把别人东西转移到自己自己收集库,过段时间就会容易遗忘了原来我曾经还收集过这样的素材。
万变不离其宗,写作也有自己一套底层逻辑。掌握了底层逻辑就掌握整个主题的东西。平时有意无意要对主题进行深度的思考、整合信息,这样写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己也会越写越顺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