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87051/f2412a6c6c0ad84d.jpg)
正确认知,合理减轻“焦虑”
你有没有感到,几乎所有人都变得越来越浮躁了?
有人急着赚钱,有人急着出名,有人急着升职加薪,愿意安安静静学习和成长的人,越来越少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人们的精神变得越来越紧绷,变得焦虑不安,有些人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
一、正确认知焦虑
焦虑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有助于我们的生活,但如果焦虑过度,正常焦虑就会变成异常焦虑,异常焦虑又被称为病理焦虑,这种焦虑症状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它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期望。人们总是会担心自己的期望值被设定得太高,同时也担心失去或达不到目标,因此他们会产生担心和疑虑。这样的焦虑是正常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有利于设定目标的实现。
可是,异常焦虑却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带来严重的危害。比如,人们无法集中精力去工作、无缘无故坐立不安、经常失眠多梦等。如果我们出现紧张、不安以及担心的情绪,但是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不一定是异常焦虑的表现,但是如果对于某一事物的担心、紧张或者不安的情绪长达半年或更久仍未消退,那么此时产生的焦虑情绪就属于异常焦虑了。
在面对焦虑情绪时我们一定要对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焦虑情绪并非都是病理性的,而我们在面对焦虑的时候也不需要太过紧张,并不是我们一出现焦虑情绪就需要去就医,只要不是异常焦虑情绪人体都能对其进行调节。
由于焦虑时常会伴随很多其他疾病一起出现,所以如果人们焦虑的内容是关于被细菌感染、惊恐发作、当众出丑、长胖或者严重疾病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区别对待了。
与异常焦虑相关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特定因素、生物因素及心理因素。其中,遗传素质是人们患焦虑症的重要心理和生理基础,其中包括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反应、警觉性较高、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等生理特点,并且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过于敏感,容易泛化。
这些特质的存在极易让人产生较强的焦虑反应,这种反应通过环境或者自我的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焦虑症。
那么,如何区别正常焦虑与异常焦虑呢?归纳为如下三点:
1.是否有明确的触发对象
正常的焦虑是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的,让人们产生焦虑情绪的对象或许是现在正在经历的考试,或许是马上要到来的求婚经历,总之正常的焦虑是由确定的对象或者内容触发的。
而异常焦虑则是人们毫无原因就感到焦虑,它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只是一味地感到紧张和恐惧。
2.指向性
人们正常的焦虑指向性是双向的,即它既可以指向未来也可以指向现在。
而异常焦虑的指向性是单一的,它仅指向未来,异常焦虑的患者通常都会感到某些威胁即将到来,但是却说不出周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威胁或危险。
3.持续时间
正常的焦虑通常持续时间较短,短的几个小时,最长不过两三天,焦虑的症状就会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
异常焦虑的持续时间通常都很长,如果在焦虑发作的时候不进行积极有效地治疗的话,那么焦虑症状有可能会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数年都迁延不愈。
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患者除了会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的惊恐症状之外,还会同时伴有多种躯体症状,诸如口干、吞咽困难、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呼吸困难、心悸、颈部血管搏动感、尿频、尿急、耳鸣、视力模糊、头晕及晕厥感。
其实,区分人们究竟是正常焦虑还是异常焦虑还是很容易的,只不过人们在经历焦虑体验的时候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夸大,此时对焦虑的判断就会失真,但通常处在正常焦虑中的时候,人体能够自行调节消化,因此不必太过紧张。
二、如何减轻焦虑?
1.接纳自己
主动地、有意识地调整我们对理想自我的预期,让它尽可能地跟真实自我相重合。
(1)不追求完美
没有人是完美的,当然也包括自己。你必须认识到一点:我是有可能犯错的,是有可能得不到最佳结果的,不要苛求事事都做到最佳,这是不现实的。
(2)不追求控制一切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它们独立于我们之外,却往往又左右着我们能够得到的效果。
因此,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控制能够控制的,接受不能控制的。
(3)清晰的自我认知
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擅长什么、害怕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能够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力和自主性,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你能够切实地做到这三点,很多困扰,其实都会不复存在。
2. 真诚沟通,坦率告诉对方你的想法和感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不喜欢直接告诉别人自己在想什么,希望别人去猜。对朋友,对家人,对同事,往往都会如此。
这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我们的确比较喜欢委婉,不太愿意直接地表达感受;另一方面,这可能也跟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模糊”、“中庸”有关。越是直接的表达方式,就会使得对应的场景越具体、明确,可能性越少,也就没有更多解读和斡旋的空间。这可能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你是一个深谙于人际交往的老手,那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你比较敏感,又比较社恐,那么我想,你一定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做法的问题,你会特别容易陷入不必要的内耗之中。
这种双方互相不好好说话的模式,很容易演变成双方互相在猜测对方究竟在想什么。每一次的交流,都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加密和解密,并且每次的解密还不一定是对的,可能存在多种分支,也许对每种分支还要进一步思考和剖析……久而久之,你的精神就很容易不堪重负。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吗?
并不是。
你只需要真诚就可以了。
你不需要学习什么讲话的技巧、表达的艺术,而是把心里的想法讲出来就行了。绝大多数关系中的问题,都源于不透明。那么,尽可能让彼此间的理解更加透明,多去交换信息、想法和观点,增进双方的了解,这就足够了。
但许多人可能宁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各种各样复杂的技巧上,费尽心思去研究如何维持关系、经营关系,也不愿意去真诚地沟通。
所以,当你有话想说的时候,不妨试着克服内心的别扭和面子,坦率地、真诚地向对方沟通你的感受。
3.回归自然
人都具有自然属性,所以人与自然的联结,是原始的、本能的联结。
当我们回归自然时,会获得一种好似回归母亲身体般的亲密感、同一感、舒适感、自由感与安定感。
我们可以在周末,用两天时间钻进大自然,感受回归大自然后的内心平和与安定。
我们也可以在家里种很多花草,每天下班后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和变化,就像是处在一片充满野趣的自然之中。
我们还可以每晚出去散步,走到离家不远的河边或是草地边,观察步道旁的植物、花朵,时涨时落的河水,从而深深的感受与大自然的联结。
4. 树立边界,不要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许多人面对别人的委托和请求,总是很难鼓起勇气拒绝,导致自己背负上过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而有时候甚至别人还不领情。
尤其是许多生活中的老好人,想必都为这个问题而焦头烂额过。
我们总会潜移默化地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看待别人。别人向我求助,我们会以为我们是他的唯一选择,从而把这件事看得很重。但实际上,他可能有数个乃至数十个选择,我们只是几十分之一罢了。这件事在他眼中,或许远远没有在我们眼中那么重要。
换言之,我拒绝他这件事情,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一种很强烈、很严重的打击,但实际上,对他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早就有所预料了。
反过来,如果你因此背负起这件本不属于你的责任,那么他可能会调高对你的期待,认为你会进一步帮他,这可能会导致你以后要承担更多的、不属于你的责任。到时如果你拒绝,可能会造成更强烈的落差,导致他产生更强烈的负面反馈。
与其让别人在期待值更高时失望,产生巨大的落差,不如在期待值更低时掐断火种,避免将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困扰。
平时树立好自己的边界,明确自己有哪些时间是可以为别人付出的,有哪些人是自己愿意伸出援手的,什么样的事情自己可以参与其中、什么样的事情不愿意参与……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原则,用这些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如果别人向你的求援落在这些边界之内,可以考虑答应;如果落在边界之外,那么请不要去背负起不应属于自己的责任,请果断地拒绝对方。
这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和轻松,不需要为别人的课题买单。
5. 节省精力,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许多人经常有为了拖延真正重要的事情,他们宁愿去做许多不重要的事情。直到避无可避,才匆匆忙忙赶鸭子上架,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结果,不重要的事情做了一堆,真正重要的事情,却做得十分粗糙而草率。
跳出来看,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种极其不理性的行为。但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却总是难以摆脱这种魔咒。我们总会想着,太难了,我要先准备好才能去做,先干点别的吧,让我觉得自己有在做事情,没有浪费时间……
我们对真正重要的事情期待太高。我们害怕失败,害怕自己做不好,因此,不敢真正地去直面它。
我们总会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我一定要好好准备,准备好了才能行动。而在准备的过程中,为了不让自己感到自己在荒废时间,就给自己找一堆别的事情做。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在准备吗?并没有。我们只是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把它一次次往后拖延罢了。
毕竟,每拖延一次,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我不需要直面它,但这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我还没准备好……
直到最终拖无可拖了,才不得不动手去做。在做的时候,尽力缩短时间,尽量减少直面它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即使最终能把它做完,效果也非常勉强,远没有我们最开始所预期的好。
实际上,这种行为,不过是一种逃避罢了。我们害怕自己失败,把它的困难无限想象、夸大,于是我们被自己的恐惧所吓退,不断逃避直面它的机会,白白错失大量可以把它做好的时间。
不仅如此,当我们逃避它的时候,它从我们心上消失了吗?并没有。对它的期待、恐惧和担忧,会一直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心上,导致我们做别的事情时,也难以全身心去投入。我们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被问题的阴影所一直困扰着。
因此,每一天,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至少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把这个项目往前推进一步。推进之后,再去做别的事情。
三、使用苯二氮䓬治疗焦虑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治疗焦虑障碍的主力,具有起效快、有效缓解其他药物治疗下新出现的焦虑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减轻SSRI治疗早期激活效应等一系列优点。
1.苯二氮䓬用于儿童焦虑患者时,疗效及耐受性可能不如成年人。
苯二氮䓬属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正变构调节剂,主要通过与GABA-A受体复合物α/γ亚基结合发挥疗效。
对于儿童患者而言,尽管苯二氮䓬也可以在紧急状况下救场,减轻某些患儿的焦虑,但总体而言,儿科焦虑患者使用苯二氮䓬的疗效及耐受性可能不如成人。原因在于,皮质下GABA受体的表达及功能在14-17.5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皮质GABA受体在18-22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且男性晚于女性。多项针对儿童焦虑障碍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苯二氮䓬的耐受性很不理想,尤其是与其他药物相比时,其疗效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某些苯二氮䓬空腹服用可加快起效速度。
地西泮与餐同服时,吸收进程可延缓1小时15分钟至2小时30分钟左右,吸收总量增加25%;食物中的脂肪成分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之类似,劳拉西泮与餐同服时,吸收可延迟约2小时,但劳拉西泮缓释剂型似乎不存在这一现象。
如果使用脂溶性较高的苯二氮䓬治疗急性焦虑,或预防即将到来的焦虑,避免与餐同服有望加快起效速度;另一方面,与餐同服则可以避免与药物浓度达峰相关的副作用。
3.对于疗效持续时间而言,口服苯二氮䓬的亲脂性往往比半衰期重要。
苯二氮䓬通过被动扩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生理pH下的亲脂性会影响这一进程的速度,并直接影响疗效及不良反应。很多苯二氮䓬的作用持续时间由体内分布速率及程度(亲脂性变量的函数)所决定,而非在体内消除的速度。
一般而言,亲脂性强的苯二氮䓬抗焦虑起效更快,但药物离开中枢神经系统的速度也快,抗焦虑作用消失得也更快。相反,亲脂性较弱的苯二氮䓬虽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速度更慢,但再分布的速度也更慢,即使半衰期短,抗焦虑效应也往往更持久。
苯二氮䓬的亲脂性对于预测认知副作用也很重要,如亲脂性更高的苯二氮䓬吸收更快,遗忘副作用也更早出现。此外,亲脂性高的药物尽管可以快速缓解急性焦虑,但治疗慢性焦虑时可能更容易诱发心理依赖。
4.老年人使用苯二氮䓬,再小心也不为过。
年龄增加会带来很多生理学变化,如肾清除率下降、体脂分布变化、细胞色素酶活性降低等,其中很多变化会直接影响苯二氮䓬的疗效及耐受性。
多项研究评估了衰老对体内苯二氮䓬处置的影响。例如,对于80岁的个体,氯氮䓬及地西泮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0岁个体的4-6倍;据推算,年龄每增加1岁,地西泮的消除半衰期即延长1小时。临床需要考虑到,老年人使用地西泮时药峰浓度更低而药谷浓度更高,且达血药稳态所需时间也更长,意味着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会更长。阿普唑仑用于老年个体时清除也更慢,而劳拉西泮的清除和分布在15-73岁范围内似乎不受年龄的影响。
5.肥胖显著影响苯二氮䓬的疗效。
包括苯二氮䓬在内的很多药物用于体型肥胖的患者时,药物分布都会发生变化,而分布容积的增加可导致起效速度减慢、药物蓄积增加及药效持续时间延长。肥胖还可通过诱导CYP1A2、CYP2C9、CYP2C19及抑制CYP3A4影响肝脏代谢,进而影响苯二氮䓬的疗效及耐受性。
由于药物蓄积速度减慢,肥胖个体出现最大疗效的时间远远晚于非肥胖个体。此外,对于经由葡糖醛酸结合代谢的苯二氮䓬而言,肥胖个体的清除率明显高于非肥胖个体。例如,劳拉西泮在肥胖及非肥胖个体中的清除率分别102mL/min和63mL/min,奥沙西泮分别为181mL/min和98mL/min。上述差异可归因于肥胖个体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数量更多及肝脏体积更大。
6.低剂量苯二氮䓬可实现疗效和耐受性的平衡。
与其他精神药物类似,苯二氮䓬的剂量——反应关系也比较复杂。一项今年发表的纳入65项安慰剂对照研究、探讨苯二氮䓬治疗成人焦虑障碍的meta分析显示,低剂量(<3mg/d劳拉西泮当量)苯二氮䓬的疗效优于中剂量(3-6mg/d, P=.042),高剂量(>6mg/d)不及中剂量(P=.001)。另一项针对惊恐障碍患者的研究显示,阿普唑仑血药浓度为20-40ng/mL时疗效最佳,>40ng/mL时并无额外疗效获益。
随着苯二氮䓬血药浓度的升高,镇静等副作用也呈现增加趋势。临床可以观察到,苯二氮䓬剂量较高时,患者的抑郁症状更多,睡眠紊乱也更多。因此,较低剂量的苯二氮䓬可以实现疗效和耐受性的平衡,为患者争取更大的净获益。
丁俊贵
2023年7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