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学习赵之谦书法,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赵之谦本出生于富商之家,不到20岁即遭遇了“兄为仇诬,以讼破产”,这事大抵奠定了赵之谦悲情的一生,家庭破产之后过着“终岁奔走,卖衣续食”的生活。
在他30多岁的时候,战乱爆发,妻儿皆死于战火,这段时间,赵之谦刻了多方印章。
此印落款为:““家破人亡更号悲庵””。
悲庵 (我欲不伤悲不得已) ( 三十四岁家破人亡乃号悲庵 ) (苟全性命)此后,赵之谦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书画篆刻当中。
那么,我的问题就在这里,按理说,少时家境凋零,中年妻离子散,自己仕途无门,应该在艺术上表现出一种悲怆的情绪才对,然而,他的艺术风格是“甜美”。
(赵之谦篆书)在清朝中叶,一方面,帖学的大量流失,导致书家缺乏大量帖学参考之范本,而新的魏碑、汉碑大量出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使得社会制度必须革新。这个阶段的文人,大量从碑刻当中吸收营养,拓展书法的审美局限。
失败者有之,如老江湖体包世臣、新江湖体的郑板桥,模仿碑刻劈凿、风化痕迹成为笑柄的李瑞清。
成功者有之,如邓石如、吴让之、还有后来的何绍基、康有为、于右任,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运用圆笔来拓展碑学的写法与审美,体现的是空间性、其古、厚重、磅礴的审美诉求。
(康有为书法)唯有赵之谦独树一帜,欲纳二王帖学之方笔体系入碑学。赵之谦有深厚的帖学底子,其结字方式源于颜体,其用笔方法出自二王。
中年后致力碑学,颜体宽博的结字特征也符合碑学方扁造型,使得其结构方面宽博而不松散。
用笔方面,赵之谦并未采用魏碑刀凿式的平切方式,而是采用二王系统里,中锋侧入再转溜锋的笔法,在转折、收笔处,也体现二王帖学顺应笔锋性能的特点。于是,他的字虽写魏碑方笔,却呈现出一种圆润温婉的特点。
后世的碑学大家康有为评价赵之谦“撝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撝叔之罪也。”说法虽然苛刻,但基本认同。赵之谦以二王笔法入碑学,虽具先锋性,但二王笔法只在二王系统的尺幅中有效,难以驾驭气势磅礴的魏碑。后来的康有为、何绍基、于右任等,完全以颜真卿的笔法系统入碑,反而取得了成功,此三公以颜体圆笔驾驭魏碑之气势,其气势伟岸,可谓后无来者。
(于右任魏碑) (何绍基书法)书法的线条特质,是书风情感的关键,用二王的语言想来表现苍茫、悲怆、粗糙很难实现,所以无论赵之谦经历了什么,其书其印其画依然一派优美风范。今日研究各家书法线条,归纳起来大概这么几点:
1、江湖
江湖书法的线条单薄、扁平,枯燥。特点是:喜欢“抖”~
2、乱写
乌漆墨黑,线条不存在可控性,完全是无意识的结果。特点是:喜欢“吼”~
以下内容参考《中国书法笔法研究》一书,中华书局出版 1960年
3、清秀:
清秀的线条最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用笔向外,几乎没有破锋、飞白,用墨淡雅,是传统审美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类,若单论线条,属于较低档次。
代表书家:董其昌、
(董其昌书法)4、清润
清秀往往显得单薄无力,而清润则多了一些骨肉肌肤之丽。线条比清秀者温实、柔婉、多了些骨力。
代表书家:赵孟頫、鲜于枢、文征明等
赵孟頫行书5、清媚
清媚者,少锋芒,丰腴而不肥厚,比之清润,多了几分韵味、情趣,稳定而自然。
代表书家:苏东坡、赵之谦等
(苏东坡行书)6、遒丽
如果是上面几个都是文人气息,那么遒丽在文人气的基础上多了几分武者的气质。用笔重气力足,锋芒又有内敛,不至于剑拔弩张。历代将王羲之的书法誉为遒丽,此为恰到好处的一种线条,符合传统中庸之理,不偏不倚。
代表书家: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等
(王羲之书法)7、雄健
雄健是在遒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用笔稍显夸张,但饱满、坚实,锋芒毕露。
代表书家:黄庭坚(仅行书和楷书)、米芾、王铎、怀素、张旭、柳公权等
黄庭坚书法8、雄厚
在雄健的基础上更加有力,锋芒已藏,线条的起收皆藏锋,勇武之气蕴含其中。转折处以转笔代提笔。
代表书家:颜真卿、邓石如、伊秉绶等。
颜真卿书法9、苍雄
笔严实、严重而近于滞者,与纸有一种摩擦,通过某种速度把握而使线质呈现苍老雄厚,即线条在厚实的基础上在两边或全部有枯涩的感觉。有时则时浓时枯,形成涩节。
代表书家:康有为、齐白石、吴昌硕、郑簠、何绍基等,
康有为书法10、苍古
在苍雄的基础上,用笔更加绵实,更为和缓,如古人之所谓“锥画沙”、“屋漏痕”,这种涩感苍老而温润。与清秀形成中国书法当中一刚一柔的两个极端。
代表作:《张迁碑》《石门颂》《石鼓文》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