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看了一遍是枝裕和的电影《比海更深》。
电影的名字来自邓丽君的一首日文歌曲,《別れの予感》(离别的预感)里的一段歌词。歌里是这样唱的:
那是比海更深
比天空还要蓝
要超过如此这般的爱你
我也做不到了
这首歌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出现。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跟阿部宽饰演的儿子良多在深夜聊天,一边听着这首歌,一边闲散的谈论着已经去世的父亲。
“我会死的吧。”母亲从窗子看了看外面台风过境的状况,回过头来忽然说了这么一句。
邓丽君的歌声从广播里传出来。母亲接着说,“到了我这年纪, 也从来没有说过爱一个人比海更深这样的话”。真是寂寞。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开头。良多的姐姐,跟母亲闲聊时,谈到“大器晚成”的良多。语气里略带着调侃,有些责怪,有些叹息。这个儿子啊,块头是挺大的,成不成器就不知道了。
下一个镜头,良多出现在电车车厢里,神情疲惫。接下来,他走下楼梯,站在过道边上的一个小摊前,吃上一碗廉价的鸡蛋面,看上去很饿的样子。
整部电影,就是充满了这样的日复一日,庸常生活的写照,以及那些略带责备和叹息的调侃。
良多可以算的上是中年废柴了。四十多接近五十岁,一事无成,住在简陋狭窄的出租房里。一个月见一次儿子,因为拿不出赡养费,每次都被前妻责难。他在一家所谓的“侦探”公司上班,工作内容无非是为雇主侦查外遇,或者是往电线杆上贴寻猫启事。
狭窄出租房里的书架上整整齐齐摆着的书,大概是良多唯一值得骄傲的事物。他的小说曾经拿过一个不太著名的小说奖项。可那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
“没能成为心目中理想的人。”这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良多和他侦探公司的年轻同事,坐在小车里,回忆高中时候想过长大要做什么。良多的答案是,地方公务员。同事不禁莞尔笑道,好现实。
良多接着说,之所以想当公务员,是因为不想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
结果呢,良多却过上了一个一点也不现实的人生。更讽刺的是,他成了和他父亲一样不切实际的人。
前妻跟良多离婚,是因为他不能正常地经营家庭。她曾经喜欢他,但也带着怨恨。恨他无法成为一个理想的丈夫。当婆婆想要劝说他们复合的时候,她回答说,都是成年人了,光靠爱怎么能活得下去呢。
良多没有成为别人心目中理想的人。
而更惨的是,他也还没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
熟悉导演是枝裕和的人,大概都会把这部电影跟早些年的《步履不停》相比较。这两部电影不但题材相似,连细节上也有雷同的地方:亲人的离世,郁郁不得志的中年男人,一家人难得共度的一天一夜,甚至,也都有象征着逝去的亲人的蝴蝶。
有人会吐糟是枝裕和把《步履不停》又拍了一遍。
但我觉得,这些细节,都是导演刻意保留下来的。一方面,我们会感到,原来这些家庭琐碎生活,看起来大家都一样嘛。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感到有不一样的地方。之所以会有这不一样的感受,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叙述语气不一样。
同样是面对人生无可奈何的境遇,《步履不停》显得沉重,强调了遗憾。而《比海更深》则多了戏谑和幽默的味道。
这份戏谑和幽默不是出于责备和嘲弄,而是来自同情和理解,类似于中国人常说的“各人有各人的难处”。
面对同样的题材,只是转换了另一种叙述的语调,于是我们的感受就有改变。也许导演想说的是,即使眼前的困境还是同样的,但是换另一种眼光,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电影上映后,是枝裕和在接受访谈时说,这次的电影,一边拥抱无能为力的现实,一边无法舍弃梦想,因此握不住幸福当下。
人生真的很复杂啊。我们既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是妻子,丈夫,同事,合作伙伴。好像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吧。
影片的结尾,并没有什么好事发生,彩票也没有中奖,前妻也没有回心转意的意思。良多手里拿着父亲生前留下的砚台,没有舍得把它当掉换钱。而他依然没能负担儿子的赡养费。
但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良多的内心里起了一些变化。
最后一个镜头真叫人感动。良多转身走进早晨上班的人流中,那些匆匆忙忙、低头赶路、提着公文包的年轻人,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开始这一天呢。
于是我相信,这是写给我们大多数人的故事。
假如没能成为你心目中理想的那个人,我很抱歉。但是生活仍在继续,所有发生的事,都属于我的人生。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有勇气,努力去成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