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我第1次使用滴滴快车,到现在使用滴滴的次数应该超过2000多次了。
第一,这种移动互联网出行方式,极大的方便了我们在日常生活。
第二,我们作为其中的见证者,从这个事情开始萌芽,让它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普遍一部分。
第三,每次出行和这些司机,交流也是观察社会的一个切入口。
其实我萌生写滴滴日记这个想法,是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但是一直没有坚持下来。
我觉得如果把和每一个司机的交流内容记录下来,能够反映一个群体,一个城市的某一个侧面。这个非常类似社会学的田野调查。
其实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坚持连续写了200多天了,每天写点儿东西对我来讲,已经非常轻松了。所以有了这个基础,我打算把滴滴日记这个想法重新开始做起来。
这是一个很窄的写作领域,正好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必花费选择调查样本,只用在每次出行的时候和司机交流,然后把内容整理出来就可以。
社会田野观察
社会学里面的田野观察是一个很有趣的工作,也是很有实操性,很花费时间的工作。需要投入时间到目标人群的中去观察,去融入他们的生活,文化才能去了解。
之前有一些社会学者比如潘绥铭教授对于性学的研究是业内的一个典范。
而中国正在崛起的庞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自雇佣群体,已经有了千万之巨,他们是网店店主,滴滴/货拉拉司机,美团外卖小哥。
对于这样一个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大量的劳动群体,似乎没有人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主流的社会媒体中也缺少他们的存在感。他们没有组织,只有平台,他们一天不劳动一天就没有收入。保障机制也相对缺乏。
另外一方面,他们用自己的选择逃离枷锁,逃离稳定的工作,选择自由,选择自我雇佣。更多时候不是说自我雇佣一定挣的更多,与其说这是一种经济选择,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化选择。可以不必在组织内转营,勾心斗角。心情好了,多干一会儿,累了就休息两天。也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抽时间多陪陪家人。
这些已经普遍存在,但是依旧被主流忽视。
我选择这个话题的几个原因
第一,我个人对于开车没什么兴趣,我更喜欢打车。我觉得买个车,90%的时间在闲置,是一种浪费,大城市买车的人,据说三分之二不是为了出行方便,而是为了有面子。
第二,我频繁接触这些司机,而且经常出差,会接触各地的司机。
第三,我是一个社会学爱好者,田野观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工作。通过和当地司机聊天,可以快速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出租车司机,是当地社区的一个新闻聚合器。
第四,我是一个前沿科技爱好者和从业者。我们短期内往往高估科技带来的变化,但是长期内往往低估。伴随着5G,无人驾驶,人工智能,高精度地图等技术的成熟。也许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会看到一批机器对于人的大规模替代。程维所说的,未来你再听说谁家买了一辆车,就好比现在听说谁家买了一匹马一样。这种技术的变迁,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会对我们的社会形态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改变。但是坏处是,这种变化太快了,我们可能还来不及适应。来不及学会新的技能,就面临失业,而且是大规模的,一个特定群体的失业。
第五,科技红利分配不均的问题,作为一个前沿科技爱好者,从业者,以及一个业余的社会学爱好者,有什么切入点可以去缓和这种社会矛盾?我们能做点什么,因为未来面临这种冲击的,不会只是整个社会中大量的人员,也会有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这种情绪,对我们可知可感。
第六,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中间能够把握住什么样的时代红利,时代机遇?以上是我们社会面临的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看,看到了问题,也就看到了机遇。
第七,我已经熟练的坚持写作了222天,写作一篇文章,我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来完成。以上这些是我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几个主要的原因。
第八,伴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正在走出去,来自中国的原发性创新,也正在走出国门,被其他国家复制学习。我们这一代人也正在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我们相信在未来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会更多的切身体会到中国的科技带来的便利。感受本土创新的骄傲和自豪。也许未来,你去智利旅游,可以通过滴滴打车,正如我去年在德国柏林用摩拜APP打开一辆摩拜,骑行在柏林街头的兴奋。拿着支付宝在德国柏林卡巴得商场退税的便利。这种场景会越来越普遍,一个中国的手机和APP可以走遍全世界。
第九,我相信这个事情,坚持做10年,可以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可以成为历史的素材,成为时间的朋友。再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深入到细节中来回顾。这一点,向立志接下来的30年,每年出一本书的何帆老师致敬。
我会怎么写作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计划和任务,我会在出行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获取一些素材。然后加工整理汇总,输出出来。
这需要既能够成为一个勤劳的乘客,又能够成为一个业余的记者。
我会通过在文章标题中加入编号,从001开始。我会在文章中备注时间和地点。我会尽可能的还原细节,记录事实,记录数据。
好的,接下来的十年,我们一起成为时间的朋友,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