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天,我们的年度预算会议在香港开,东南亚和中国一共六个业务部的市场销售和财务负责人齐齐在香港集合。
通常我们的会议会有一整天的时间安排在酒店,各地的职员提早一两天入住酒店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业绩好的(我们俗称数字对的)自然意气风发,笑容满面;业绩差的(数字不对),通常窝在酒店的咖啡厅里,相互商讨对策,说白了,就是赶紧找到最容易被老板接受的理由或借口,度过难关再说。
那几年,我的业务部基本上是亚洲的现金牛,到哪都神气得很,不开会的空闲当然不会窝在酒店里,而是出去暴走一番,跑东跑西,实现“到此一游”。
一天傍晚,和一位同事一起又去了山顶。抵达之时,晚霞已经落尽,空中起了薄雾,看一切都有点如真似幻的感觉,加上山顶算是香港一景,还真别有一番风情。
孩子似地坐上一段小火车,是慢慢往上的斜坡,人都倾斜地半躺着,十分惬意。到站下车,在昏黄灯光下,人的影子变成了剪影,空气温凉又潮湿,人和背影以及周遭,仿佛是电影里的一个场景,于是不由自主地欢快起来。
香港多的是小资的咖啡店和西餐厅,山顶更不例外。然工作日来这些地方消费的,大半都是我们这些旅游客,小心翼翼又不动声色地贡献着GDP。
同事提议:“不如我们去蜡像馆吧!”“好啊好啊。”我十二分地赞同。
来山顶好几次,正经去杜莎夫人蜡像馆却是第一次。多年以前,第一次听说杜莎夫人蜡像并且看到照片介绍的时候,感觉就是惊艳,认为用栩栩如生来描述他们的逼真形容,其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心里暗自把有着如此精湛技艺的杜莎夫人,惊为天人。怎奈各种的俗务匆忙,或者时间不对,总之每每想要观瞻,总在一念之差时便搁下了。
馆里空间不小,布置得错落有致。每具蜡像旁都有人物说明,有健在的和去世的,背后是巨大的照片背景墙,突出人物特点,有些还配着音频。亲眼目睹了这些与真人无二的蜡像,听着有关制作的过程,凝视他们的瞬间,配上好听的背景音乐,有刹那的恍惚与悸动,让我有瞬间穿越时空的感觉。
蜡像人物粗略地分,大概就是两类:明星和政要。这真是奇妙无比的地方,通常背景音乐是与蜡像人物紧密相关的,比如帕瓦罗蒂,背景音乐就是他唱的《我的太阳》。我在馆里穿梭,有些好奇又有些激动,若与这些蜡像的真人相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恐怕概率很低,蜡像馆里便是满足臆淫的绝佳场所。所以便能开开心心大大方方地与心仪的名人合影,有时也算是一种怀念。在已故去的明星里,见到端庄秀丽的邓丽君,英俊迷人又气质忧郁的张国荣,潇洒不羁的梅艳芳,摇滚之父披头士,猫王普莱斯利,功夫之王李小龙……还有爱因斯坦、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
对于已经不在人世的名人,蜡像是很好的“续缘”,让人们在怀念中,仍看到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对于他们的家人或许是更好的缅怀。然而这些名人,可能最重要的是其社会性,是公共的标识,自然就是社会地位的标志了,而且还能成为某个职业的行业标杆,比如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
杜莎夫人蜡像馆在两个世纪前创办的初衷,是纪念法国大革命中死去的受害者,他们被割下的头颅,是制作蜡质面模的上佳模板,当然,这些制作也是杜莎夫人的绝活,她为自己的老师也是自己的东主做的蜡像在巴黎展出时大获成功,也让她受邀于路易十六而入宫,之后为宫廷的一些朋友制造“死亡面具”——这是曾经流行于欧洲的一个传统,宫廷贵族或名门希望能在死后留下纪念,便将自己的脸型做成金属的面具。杜莎夫人的早期蜡像,很多至今保留在伦敦的蜡像馆里,那是她在1835年创建的首个永久性展览馆。
杜莎夫人蜡像馆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依然成为其独特的文化宣传的一部分。
如今,更多的蜡像是当今世界社会各阶层仍十分活跃的活着的名人,依然是明星和政要为主。现实中,他们也是在各自的舞台上演得最为卖力的,对他们而言,开幕的时间长过谢幕的间隙,毕竟他们的一言一行决定了他们滚滚而来的现金流;而政要们,更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对于平民百姓的我们,只有仰视,庆幸或者无奈,我们改变不了什么。
我们活着的世间,人们无论承认与否,直言或含蓄,多多少少都是奔着名利二字而去,这个不能否认。过去是,现在也是,未来仍是,但未来能看多远,我不能断论。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学习着,生活着,为了安身立命,为了责任,也为了享乐,工作赚钱,努力学习,以期改变现状,进而改变命运。命数是出生时就确定的,运道是后天通过做事(为人处世)可以改变的。就好像眼前的蜡像,我们了解他们风光无限的人生,或者是有显赫的家世,还有自己的奋斗拼搏,总之就是万人景仰,吸粉无数。我们普通人认为他们是被命运女神眷顾的人,于是我们也和他们相拥一下,沾点蜡(辣)气,合照一张,留作纪念。这大概是两百多年来,蜡像馆的生意一直兴隆的原因吧,因为暗合了世人对名利追逐永不停歇的脚步。当我们成就的那天,也许杜莎夫人蜡像馆也会邀请我们制作蜡像。这也算是精神意义上的永垂不朽。
于是我和大家一样,乐颠乐颠地和心仪的名人来一次亲密无间的合影,就图这一乐,回去该干嘛干嘛。据说后来的几年里,又陆续增加了很多新的蜡像,包括一些九零后的演艺界小鲜肉,还有首富李嘉诚先生,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登月第一人杨利伟……
离开蜡像馆,天完全黑下来,正好在氤氲满天的雾蒙蒙中欣赏香港的美丽夜景。这是一座活力无限的城市,永远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旧爱新欢,永不疲倦。也正是这样的气场,吸引着全球无数的目光和匆忙的脚步,亲自来此地感受她的勃勃生机,探寻她无处不在的机会,享受她兼收并蓄的包容,世界各地的美食……
那是我十年前的造访,也是唯一的一次。后来杜莎夫人蜡像馆先后在北上广和重庆等城市建立分馆,听说也是游人如潮。引得一些小城市都做起了山寨的名人蜡像,据说十分拙劣。
若有机会去伦敦,倒是想去拜见一下杜莎夫人本尊的蜡像,毕竟她这个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