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处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
■这里的人曾远赴京津创办知名老字号
■这里完整地保留了一条街的清代民居……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莱州市金城镇万家村几十处集中分布、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末民居第一次闯入了文物专家的视线。11月18日,我们赶赴莱州万家村,在这条清末古居一条街上感受和触摸当地悠远的历史记忆……
古老村庄 村民几乎都姓“万”
万家村地处莱州市西北部渤海湾畔的金城镇,东与招远市相邻。
踏入村中宽阔整洁的路面,看着窗明几净的大瓦房,听人介绍着一个个生意红火的私营企业,让人很难将它与古老的历史联系到一起。万家村党支部书记万继远看出了来人的疑惑,主动为我们做起了导游。
“别看我们万家村规模不大,说起它的历史可就远了!”万继远的一句话,将我们的思绪拉到了时光隧道,看到了万家村的创建人万良玺在此建村一幕。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万良玺携家中老小从四川北上,历经跋涉行至渤海湾畔。时当仲夏,渤海湾畔一派欣欣向荣的美景:晨有朝霞灿烂天无边,夜闻海浪拍岸催人眠;东南望千顷沃野,西北有万里汪洋……如此美景让万良玺心生留意。他带领全家老小选定一处开阔地安家,每日开荒耕种、出海猎渔,生活勤劳却心安不移。几十年后,一个殷实的村落初见端倪,这就是万家村的前身。
“发展到今天,万家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全村140多户人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万姓族人!在几百年的历史中,万家村人才辈出,如今万姓后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涉足各行各业!”万继远说,前几年他们请人修订了《万家宗谱》,要让世世代代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的历史。历经几百年的沧海巨变,万家村的万姓人不仅延续着先人勤于农事的的传统,也秉承了万姓家族发展进取的品行,万家村的后人们如今迎合了市场经济的大潮,村中从事海产养殖、机械加工的私人企业都颇具规模,为古老的万家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万家村人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续写着先辈的辉煌。
先辈外出 不忘回家建房
走访村里的老人,他们还能记起当年先辈们在外创业的辉煌历史。
十九世纪中后期,很多包括万家村人在内的莱州人外出到北京、上海等地学徒做工、研习经商之道,学成后再自立门户,苦心经营。时至今日,北京、天津等地仍有不少莱州人开办的老字号延承下来,如现在北京著名的“天福祥肘子”就是当年万家村人经营的商号。莱州人乡土情感深厚,外出创业取得成功后往往返乡大兴土木,翻建家宅以彰显其对故土的深情。这些人借鉴京津地区四合院的布局,糅合胶东民居特色,工事极尽奢华,才留下了这些在当时称得上恢弘的清代民居。
在万继远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万家村南的清末民居一条街。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古镇乡村,道路两侧是方石青砖包围起来的座座院落,雕花、飞檐、斗拱……处处都彰显着清末时期民居的特色,尚未踏进古居,我们就感受到古朴的气息。万继远说,建造这些房子的人以前都是“大户人家”,房屋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极其讲究的。在一处古居前抬头仰望,门楼的上梁处仍可看到斑斑彩绘的迹象,飞檐下不为人轻易看见的地方也分布着精美的雕花,檐头两侧镶嵌着两块雕刻精美的青砖。宽大的门板正中,一对铜质的门环早已磨得光亮,细微之处尽显雕琢之能事,透出大家的奢华与气派。万继远告诉我们,这种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实用而美观的门环叫铺首,别名金铺、金鲁,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
百年老居 讲述沧桑往事
伴随着沉重的吱呀声推开柳木大门,一方略显破败的影壁映入眼帘。万继远介绍说,以前的名门望族对冲门影壁是十分讲究的,必须配以彩绘图案,四周都是水磨雕花的青砖。我们看到的影壁正中的彩绘已经脱落,只剩下斑斑彩迹,但青砖上雕刻的花纹却清晰可见。
我们正看得起兴,88岁的房主万老太从院子里走了出来。万继远向她说明来意,万老太很热情地欢迎我们进去看看。万老太说,她这房子也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居,她23岁结婚时就住在这座院子里,至今已有65个年头了。记者问她知不知道这房子是哪一年修建的,老太太一个劲地摇头:“听老人们说,这房子是我老公公的爸爸传下来的,如果我公公还活着,今年也有120多岁了,你们算算这房子有多少年了吧。”这么推算一下,这房子该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
走进正房,迎面看到北侧正中摆放着一条红木条桌,桌子的后面是一个对开门式的大窗户。与现代的窗户不同,这窗户除了木条制成的窗棂外,并没有一片玻璃之类的遮挡物。紧挨着门的右侧是灶台,左侧是碗柜,这些家常器物也都跟现在的不一样。灶台的右侧一个方形的砖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比灶台要矮一些,直冲上方有一个呈尖形的凹陷部分,由成块的红木包裹着。我们不明白这是做什么用的,问过万老太后才得知这应该称作锅蓬,做好的饭菜出锅后放在小台上,热气就会通过凹陷部分的空隙排到烟囱,减少了室内的气雾,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科学理念的设计。
“自从我住进来以后,这里所有的家具、摆设几乎没有动过。”万老太边说边指着地面说,“这种土地面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掀开及地的布质门帘走进主人的卧室,可以看到一张红漆方桌上摆放着一座老式的西洋钟表,锈迹斑斑的表身,停摆的表针似乎在诉说自己曾经的历史。门后的案子上放着红木衣柜,合上盖子后又可以做桌子使用,这样的器物既节约了空间,也让使用价值达到了最大化。紧贴房门的南侧是一铺土炕,一切都保持得原汁原味。万老太说,自己的这套房子光正屋就有4个大间,除了我们看过的两间外,剩下的就当作储藏室了。出了家门走到院中,两侧的厢房大门紧锁,南侧的小屋中则放着一些简单的农具。环顾四周,红门帘、青砖墙、如故的摆设以及依然矍铄的主人,似乎将时光凝固在历史的那一刻,只是雕梁画栋朱颜暗淡,斯时佳人娇颜消逝,永存的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阴差阳错 老居得以幸存
说是清末民居一条街,其实万家村这条街上并不全是清末民居,青砖灰瓦间也有现代建筑穿插其中。“这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万继远有些惋惜地告诉我们,村中的这些老民居本来躲过了上个世纪的“文革”风云,但随着近几十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境殷实的人家就把已经有些老旧的老宅子拆掉另建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反而是那些家境不是很好的人家因为没有改造才保留了这些老房子的原貌。现在,万家村幸存的老居共有50多处,一般都建于清末,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朝,而这其中几乎完全没有翻建的仅剩下10多处,尚有人居住的也不过30户。
上百年前,万家村的显贵们陆续回乡翻新扩建老宅,同时还建造了万氏宗亲祠堂、潮神祠等公共场所。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以前的祠堂就在村子的中央,其恢宏、华丽之貌是当时其它建筑无法比拟的。祠堂里供奉着万氏家族的祖先,每逢村中有重大活动,这里便成为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也成了万家村人精神活动的中心。
在万家村的世代延续中,大海不断地给予他们生活的力量,对大海的敬重也成为万家村人世代的传统。功成名就的万家村先人们回乡后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海神庙——潮海祠,里面供奉着各路海神,仅主海神像的坐身就高达两米多,足见其规模之宏大。
一位50多岁的村民回忆说,他小时候经常到潮海祠玩耍,把耳朵贴在主神像硕大的石质底座上能清楚地听到里面发出好似潮涌一般的哗哗声。潮海祠不仅是当时莱州北面沿海一带最大的海神庙,也因其神奇的“俯石听潮”而名扬四方。
“几次大的天灾人祸让祠堂和潮海祠都化作废墟了。”万继远告诉我们,但北京博物馆中不仅有关于潮海祠的详细记载,主神像的头像也陈列其中。万家村祠堂和潮海祠在上个世纪的 “破四旧”时被当作封建残余拆除了,潮海祠的主神像很长时间都被当作掩盖村中枯井的井盖。七八年以前,村民们突然发现神像的头被人盗走了,之后佛身也差点被偷,幸被村民及时发现才得以保下,但现在也面目全非了。
历史轮回 老宅成为新宠
莱州市文物专家告诉我们,这次在金城镇万家村发现的清末民居一条街对研究莱州以及胶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虽然胶东地区其它地方以前也曾发现过不少古民居,但多数只剩下大体轮廓且规模较小,像万家村这样数量多、分布集中、保存较为完整的确属少见。
得知他们的房子还有这么大的价值,万继远说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加以保护,避免盲目的人为损坏,这不仅是出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考虑,也是为了让后人们铭记万家村的历史。他告诉我们,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城镇白吕村的华侨吕世祥回国时就曾对保护开发万家村古民居一事进行过探讨,当时他计划个人出资2000万元,用于重建朝海祠和万家祠堂,后来因故没有实现。万继远说:“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一定会考虑重建潮海祠,整修祖先留下的老宅,重现万家村当年的风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