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需要,我曾去过多所学校做专业讲座,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某所地处偏远的英语翻译学校。当时我惊讶于他们学生英语水平还不如很多初中生好,听讲的时候耷拉着脑袋,显得很不耐烦。我于是在讲座上质疑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能力不足却又拒绝改变”。
讲座一结束,我就立马被他们的校长请到办公室去了——原来是我被这些学生当场用手机短信投诉了,说我伤了大家的自尊心。看着墙上挂着的各种“校园风采”摄影作品,我像学生一样被这位教育界的前辈客气地念叨了将近20分钟,谈话中很多说法让当时还是个新人老师的我感到十分震撼:
“他们就是人生的失败者,在这里上学都是家长不甘心才送来的。”
“既然我们收了学费,总还是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英语不好怎么了,他们用软件不是一样能胜任翻译工作吗?你不懂不要瞎说。”
“社会都是分工的,这些人自有适合他们自己的去处,不用你来操心。”
和我随行的几位老师也都惊呆了,原来世界上还有一所培养学生“学习的感觉”的学校。这莫不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校长就是游戏客服?我脑海中闪过了童年时在央视看过的一个农民用钢管和塑料布造飞机的纪录片。最终仅腾空数秒便着陆的那位老兄自称“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而节目组也意味深长地拍下了他满足的笑脸。
大学不仅可以像梅贻琦说的那样是大师的聚集地,看来也同样可以搞教育消费者的好梦一日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