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心得之一:生生之谓易

作者: 水藝堂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22:26 被阅读92次
学《易》心得之一:生生之谓易

写茶学系列文章已经有8篇,今天想暂时停一停。我写茶学系列文章,都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写就的,至于对与错都是那段时空点的记录,结果无关紧要。我想,今后问茶之路还将继续,也将会有更多新的认识、体会与读者分享。

昨天上午,我在构思茶文化系列文章时,翻看以往寻茶路上的照片,心里充满无限感慨:日子是用来精心过的,你把它描摹成什么样子,它就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没有这些困难环境下的寻茶、问茶之路,过往的岁月,也许只会剩下苍白。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热爱和执着,当我回忆过往的岁月,日子显得绚烂明媚。

前天晚上,我那位学生时代,爱唱《大海》《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歌曲,天资聪颖,象棋又下的极其出众的同学,因病离开了人世。昨天看到他未成年的孩子那一刻,我确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老同学走得有点太早了。

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易经》上讲,“生生之谓易”,交易、变易、不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世事无常,人应适应变化,活好当下。

有一个想法,今后的日更挑战文,准备记录学习《易经》的心得体会,同茶学、家庭教育构成我日更文的“三驾马车”。有朋友觉得我在日更的文章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赤裸裸地解剖给别人看,真是需要勇气。如果换作别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权且这样安慰自己吧。

学习《易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番五次下定决心来学,都没能很好的坚持下来,自然没有学成个样子。相关的书买了不少,总感觉无从下手,不得方法。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珍贵文献,是中国的文化之根,如果不了解《易经》,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国学。“《易经》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也”。很多写《易经》的书都会或多或少的告诉你这些,强化认知,增强学好的动力,这不为过。

至于《易经》的作者、成书年代、流派等,互联网极易获得,我想分享的是我学习过程中困惑、感受以及认识。了解一下《易经》的内容是必要的,在脑中行成个大体轮廓。

《已经》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经”的部分,一个是“传”的部分。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爻的)两种文字构成。这里面有卦及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爻的爻辞,都是为占卦用的,这些“经文”叫做《易经》。

另一个是“传”的部分。这里面有彖辞、象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篇,而彖辞、象辞、系辞又各分为上下篇,加起来就是七种十篇。古人叫它“十翼”,意思是“经”的羽翼。又称之为《易传》或《周易大传》。

“经”和“传”都是相对而言,“经”是卦、爻的符号与文字。“传”是解释“经”的,是对“经”的注释和论述。因此,称作《周易》就可以把“经”和“传”都包括进去。《周易》和《易经》原本是同一本书。

相关文章

  • 学《易》心得之一:生生之谓易

    写茶学系列文章已经有8篇,今天想暂时停一停。我写茶学系列文章,都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写就的,至于对与错都是...

  • 《易经》9

    第九课 《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经”的...

  • 生生之谓易

    今天的早课是唐迎欢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唐老师讲到曾经有一次租房,因租的房子是用于教育就会有不少孩子,房东担心这扇玻...

  • 生生之谓易

    作为一个人,不要落伍,千万不要被人生的烦恼和痛苦占去了。人生永远是明天,不要看昨天,昨天已经过去了,今天也没有,因...

  • 生生之谓易

    我所理解这里的生生是从过去,现在,未来这三者理解的。我觉得易经是解决现在的问题的。 过去是确定的,未来是不...

  • 读《易》之🔟→“生生之谓易”

    “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易”是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易就是生,...

  • 大美生生,一瞬永恒

    (双语原创) 万物皆有灵 , 生生之谓易 。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has a soul...

  •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生生之谓易”,生而又生,就叫作“易”。生而又生,就是宇宙最根本的变易的原理。甚至可缩小到“易”是指《易经...

  • 且行且……

    周易说:生生之谓易;道说:生死之谓道;他人说:死生之谓幸;我说:死死之谓息。无关生死,皆无道可道,无易变易,无幸求...

  • 魅力大数据——预见未知

    读《周易》的时候,有一句话博大精深: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易》心得之一:生生之谓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yq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