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金刚经》: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论语》: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天道》: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楚辞·远游》:
道可受兮,而不可传。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
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妙真经》:无欲无为兮,道之所施兮。虚兮无兮,道安居兮。寂兮嘿兮,道之极兮。澹兮恬兮,德之渐兮。清兮静兮,神所宅兮。精兮诚兮,神所荣兮。中兮和兮,神所化兮。
以无为而养其形,以虚无而安其神,以澹泊而存其志,以寂嘿而养其声,以清静而平其心,以精诚而存其志,以中和而存其神。
谭峭《化书》:旷然无为之谓道,道能自守之谓德,德生万物之谓仁,仁救安危之谓义,义有去就之谓礼,礼有变通之谓智,智有诚实之谓信,通而用之之谓圣。
《周易参同契》: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
乾坤刚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雄雌相须。须以造化,精炁乃舒。
《太上老君内观经》: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
《佛遗教经》: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永嘉法师证道歌》: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瑜伽经》:所谓“无为”,就是通过高度的觉知,而使心灵不陷落于任何事物之中——无论这些事物是直接感知到的,还是经由学习而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