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组内上研讨课,张老师讲到了《老王》,这篇课文的解读方式因人而异,但并非没有章法,率性而为。这明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散文的教法应该是抓作者情感,而不是重点分析“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我有幸曾读到黄厚江老师的这样一段文字,非常能代表我的心声:
《老王》是一篇颇能检测读者文本解读能力的代表性文本,也是检测教师教学专业水准的代表性文本。常见的问题是,把教《老王》这个文本简单等同于教“老王”这个人,从而把解读与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老王”这个人身上——同情“老王”以及像“老王”这样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理解、学习“老王”以及像“老王”这样的人的善良。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读、误教。
在评课的时候,依然有老师提出质疑,这整个单元讲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课文预习中的两个问题也会给老师误导“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在老王眼中,杨绛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两个问题摆在前面,老师的第一反应是,我应该讲清楚这两个人物形象。
那就大错特错了。人物的形象只是本课指向作者情感的一个桥梁,老师在引导学生简单分析人物形象后应该深究,作者为何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如何?在写人记事散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作者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就《老王》这篇文章来看,应该从“愧怍”入手。
张老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思路上是没有问题的,她从文章末尾句子入手“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分析了两组词语“愧怍”、“幸运”与“不幸”,随后回到“愧怍,”最后拓展了《披着狼皮的羊》这篇课外阅读,这篇文章对《老王》这篇课文的背景做了补充,也让学生认识了高级知识分子杨绛灵魂的尊贵,她总能发现各种人的善,也更能让学生理解了老王的独特之处——始终那么善良,不顾一切的善良,保持本色的善良。最后张老师收尾的那句话是,这是一个不幸者对更加不幸者的愧怍。
整堂课的主线都是围绕作者的情感而展开,只是这堂课也有遗憾。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在文本字里行间穿梭,反复咀嚼杨绛笔下的平淡而纯真的文字。如“他蹬,我坐。”,如文中出现了非常多次的“什么”,又如“我害怕得糊涂了”……在这个方面,因为考虑到时间原因,张老师没有带学生细细体悟,后面磨课时还可细细斟酌。
“依体而教”不是一个新说法了,我们语文老师们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心理应该是明确的,这是什么体裁的?应该完成哪些主问题?
把小说当小说教!把诗歌当诗歌教!把散文当散文教!《背影》《昆明的雨》也是两篇容易搞错重点的文章,时间原因,在此不赘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