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困于贫穷,而是毁于期待
2023-04-23
34577
不强求,少期望。
美国咨询师罗兰·弥勒在长达25年的关系研究中经常被问道:为什么越是在乎一段关系,就越容易失望?
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你总希望对方按你的想法做事,或者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家庭的矛盾也多半起源于此。
总是对家人抱着高期待,家就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而成了压力之源。
01
o 降低对父母的期待,接纳平凡。
曾在知乎看过一个话题:你有嫌弃过自己的父母吗?
下面众多回答里,有人抱怨父母平庸,有人吐槽父母穷,有人嫌弃父母没见过世面。
有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父母爱你,你无病无灾,吃得饱穿得暖,平凡地活着,这已经是中等偏上的人生答卷了。
北野武曾说:“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父母挂在嘴边的人,充其量是个胆小鬼。”
人对父母的苛责,无非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电视剧《幸福一家人》中,单亲爸爸房永福,靠着经营一家面馆,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
但儿子房天忆结婚后多次与父亲发生争执,斩钉截铁地要断绝父子关系。
原因竟然是,他嫌弃父亲职业太低微,让他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更没法在事业上拉他一把。
“你知道医院里有多少人实力比我差吗?可他们有父母可以靠,所以什么都不用怕,而我只是个面馆老板的儿子,所以什么事情都只能忍!”
听着儿子的控诉,父亲老泪纵横,连连跟儿子道歉:“是爸爸没有能力,对不起你们。”
每每看到这里,都觉得五味杂陈。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超级英雄,可这世上大部分人都是生而普通。
想起曾看过一段很扎心的话:
“小时候以为父母是魔法师,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愿望;再后来觉得他们是凡人,能做的事情很少。
最后又觉得他们是凡人中的魔法师,从虚无中迎接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又在这糟心的世界里给了自己那么多。”
是啊,你的父母或许没有家财万贯,却让你衣食无忧;他们不是无所不能,却给了你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庇护。
长大成人的最显著标志,就是不再责难自己的父母。
学会与他们的不完美和解,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顺。
02
o 减少对伴侣的期待,尊重体谅。
作家廖一梅曾说,“没有人,哪怕他愿意,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
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伴侣,换来的不是冷漠,就是隔阂。
看过一档情感调解节目。
一对在外打工的夫妻,原本十分恩爱。
可到城市里久了,妻子见多了繁华,开始埋怨自己丈夫无能。
她想买属于自己的房子,让儿子能够就近入学,还能像别人家孩子一样周末去上培训班。
这要求对她那老实的丈夫来说,实在是太高。
丈夫是农村来的,初中没读完就辍了学。
最近几年,他都在勤勤恳恳地跑外卖,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夜里十二点多才能下班。
上了年龄,又吃不好睡不好,还落得一身伤病。
饶是如此,妻子依旧希望,他还能再去找一份兼职多赚点钱,早日买房接孩子来城里上学。
丈夫觉得心凉,说自己妻子丝毫不心疼自己,把自己当“赚钱的机器”。
妻子也不甘示弱地回怼,谁叫你无能谁让你没用。
为此吵得次数多了,夫妻俩见面也不再说话,曾经亲密的小两口,逐渐走向陌路。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也有过这样的期望:
希望伴侣对我们事无巨细地照顾,能读懂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希望他功成名就,又指望他能够顾好家庭。
你提出的高要求,伴侣做不到,于是你觉得他敷衍,他认为你跋扈。
久而久之,再好的感情也会被消磨得所剩无几。
我想起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
廖翠凤出身名门,自小接受精英教育,但婚后从未强求林语堂成为上层精英。
林语堂也欣赏妻子的独立,支持她担任纽约救济会的副会长,从不强求她变成贤妻良母。
正是这种互相理解,让两人走过漫长岁月,依旧幸福如初。
郑渊洁曾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意味着把失望留给自己。
改造伴侣,大抵落得失望;强求别人,注定两败俱伤。
降低期待,做好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与圆满。
03
o 放下对孩子的苛求,默默成全。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
大约有七成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大约六成家长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希望孩子成才没有错,但过高的期待,会让父母自己陷入焦虑,孩子也背负沉重的压力。
《凉子访谈录》中,有一个女孩患上了抑郁症。
她从小成绩很好,但妈妈却很少表扬她,而是不断拔高标准让她去突破。
有一次数学考试,她得了97分,那次题目出得比较难,她已经是班里的第一名了。
但妈妈没有很高兴,反而冷冰冰地问:“剩下的那3分哪里去了?”
女孩一下子就崩溃了。
即便长大成人,妈妈严苛的标准也一直住在她的心里。
她生怕自己不优秀,遇事总反省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因此,她活成了一个始终在讨好别人的人,被同事中伤,被老板PUA,压根不敢吭声。
她嘴上不说,心里却怨恨妈妈。
上学时每到放假她宁愿做兼职也不回家,工作后也经常以工作忙为由,拒接妈妈的电话。
为人父母,大多望子成龙。
但亲子关系犹如橡皮筋,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形、断裂。
一味以自己的愿景去规划孩子的人生,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降低期待,让孩子的人生顺其自然,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全。
纪录片《新人生七年》中,奥利弗的父母,从小就为他规划了一条“精英路线”。
他小时候读最顶级的私立幼儿园,长大后进入耶鲁大学,毕业后,如父母所愿成为名企精英。
然而父母常年的高压,让他喘不过气来。
他整日郁郁寡欢,与父母关系疏离,在恋爱中也屡屡碰壁。
28岁那年,奥利弗与父母大吵一架后,坚决要从名企离职,重返校园。
看着眼前这个暴怒的儿子,父母心碎又震惊。
但思前想后,他们接纳并支持了儿子的选择。
如愿重回校园的奥利弗,萌生了写作的梦想,遇见了喜欢的女孩,也开始愿意重新亲近父母。
没有人能够将孩子永远框在自己的预期之中。
为人父母最好的修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人生的复制品。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
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家庭。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期待,家里强迫与改造不见了,理解与关怀就能住进来。
经营家庭关系的良方,就是不强求,少期望。
往后对家人,少苛责、多包容吧。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洞见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相关文章
|求助搬运·职场|领导在公司总是无视我,我是哪里做得不对,该怎么办?
|求助搬运·情感|分手后男友依然对我的事很上心,我很感动,有希望复合吗?
人贵三气,修正气,养清气,化怨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