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七点,与同事沟通了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对于我们网站,什么是有版权的微电影。”就这个问题花了我整整一个小时去解释他们犯的错,先是通过QQ解释,发现解释不通时改用打电话,之后又用QQ强调了其他问题。八点结束聊天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想要达到有效沟通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我在叙述答案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对方的反应,只在乎自己的表达标不标准,这种灌输式的沟通思维,是中国教育模式下的产物,其实是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不利,以下是我对自己的沟通思维的改变。
-1-
沟通方式
我所工作的是一家大公司的分公司,除了同组的同事能当面沟通,跨部门的沟通只能通过打电话或者利用社交工具。大部分情况都是用社交工具在沟通,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拉一大堆人进群,效率非常低。
改进方法:能做到当面沟通最好;面对面沟通时,人会带有肢体语言、情绪等,对方是什么样的反应一目了然,并且能传递给你很多信息。电话沟通次于当面沟通,打电话起码能知道对方的语气怎么样,是生气还是高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尤其在做一些决策或者与对方有很多互动时,做不到当面沟通就用打电话。社交工具只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和闲聊。
能当面沟通就当面沟通,做不到当面沟通就用电话沟通,社交工具只能是最后一种选择,是前面的两种都无法实现时的选择。
-2-
沟通的漏斗现象
一个人通常只能说出心中所想的80%,但别人听到的最多只能是60%;别人听到60%,听懂的却只有40%;听懂了40%,执行时却只有20%,这种现象称为沟通漏斗。
沟通的漏斗现象犹如今早我遇到的问题,我心中的标准是这样的,当我交代他们去执行时,结果却是差之千里。这种现象在工作中很常见。
自己只能讲出心中所想的80%,这是自身的原因。只能从自身找解决办法,沟通前列好提纲,若是自己讲不清楚,可以找人代替,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客服自己的弱点。
别人听到的只是你心中所想的60%,主要原因干扰项太多。双方有一方没有专心致志、一方没有听清楚重点或是听漏了等等。减少干扰即可,沟通时尽量不要看手机电脑,认真做好笔记,最好确认对方听到的信息是否正确。
别人听懂的只有你心中所想的40%。在沟通过程中很难判断对方懂了还是没懂。这个地方有两个小技巧:反过来问对方问题或者问他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如果他只是回答你“嗯、啊、是...",很大程度是没有懂,若是他说出自己的观点,恭喜你他真的听懂了。
别人执行的只是你心中所想的20%。就最开始我遇到的那个沟通过程,我交代他们应该这样做,他们在执行时往往会那样做。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提供很明确的方法,并且是过了很久才发现这个问题。所以要明确提供对方做事情的方法,在对方执行时做好适当的监督。
整个沟通过程,可以比喻成发讯者、编码、渠道、解码、收讯者。如何做好编码、渠道、解码的工作,都已详细的给出一些小技巧,只要做好这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沟通才会更顺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