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互联网er可能都会有一个愿望:做出牛X的产品。可现实是,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平庸庸的,成为了需求机器。我举一些实际情况,为什么做不好的原因,大家感受一下。
01
讲个身边的故事,
他是运营,大家都叫他滚球,因为长得比较圆,所以得了这个外号今天,他又被我怼了,原因很简单,上次的活动效果太差了更让我生气的是,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数据怎么样而且,也不清楚,到底做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就让他滚球了,不要再给我提没有价值的需求。
可能在公司里,你会每天疲于应对这种看似“没价值”的事情,但却可能无法拒绝,而且会莫名其妙的“被安排”了上线时间点。
这是很惨很惨的,如果业务方可能会把事情升级,让老板施压处理,反过来如果压到自己老板那里,对自己也是不利的。
会让顶头老板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无法处理这么简单点事情,只知道惹麻烦
扣上这顶帽子,很难摘下来。
这种环境下,是没有规划的,能做出个毛线好产品。
但不要气馁,可能这段时期过去了,下个阶段会更糟~
02
我一直在电商圈里混,生存在一个围绕零售的产品环境中,这是一个“铜臭味”很浓很浓的地方
电商产品中,最终的营销手段都剑指一个目标: 卖货
每一个产品动作,可能都是提前设定好的,为了让用户做一些事情。
用户的当前行为,或者下一个行为,会陷入到电商设计好的套路里。
比如猜你喜欢,这是为了让你点击,购买。比如首焦闪图,也是同样吸引购买的目的。
一些比较大型的电商公司,会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用户调研,用户心理和用户的社会学行为分析。
再者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可能的购买需求方向,结合这些数据,电商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
电商设计的产品“陷阱”,也会让你慢慢的“投入”精力进去。
因为涉及多方利益的原因,很多产品会在交易链路上做些广告透出,会推荐一些你可能喜欢的广告(商品/品牌)。
虽然电商满足了用户购买需求,但是利用手段吸引购买,对用户来说是好是坏?
如此条件下,能做出好的产品?咱不知道,也不敢问!
03
项目经常像车轮战一样,让人应接不暇,大项目从需求到开发可能不到一个月,小项目可能不到一周内就要上线。
这样的高压节奏下,做的更多是关于项目管理,按时上线。但从需求本身,并没有过多的思考的
这就会导致很多的需求漏洞,或是细节没有把握住,
或是没有思考未来的想象空间,
或者根本就没有用户体验:仅仅能用而已
业务方曾经给我提过一个活动需求,距离上线前仅有5天时间,会涉及到一定的开发,这段时间需要
设计业务方案,
筹备产品方案
设计师出稿子
程序员开发
测试跟进
验证及上线
基本是在加班中度过整个项目期,上线后,发现整体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KPI。
数据仿佛是大家的雷区,业务方不说,其他人也不提。过程中也只是为了赶工,缺乏了必要的思考。
这是一个缺乏灵魂的产品,一次性的,不可复制的。
04
最近接触了一些粉丝同学,很多人都在质疑自己的能力,一直处于不自信的状态,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自己的“恐慌感”。接着,他们就会去到处寻找治疗这种状态的方法,比如读书和学习。
但却注意力不集中,周而复始,不见成效,进入了“假”勤奋状态。
这种情绪上的“空虚”,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甚至自己的产品中。下图就是18岁少女精神分裂后画出的图画,是她精神世界呈现出的图像。
自身保持一个好的状态,才会认真思考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具象自己的恐惧到产品上。即使有难度,但也要积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要玻璃碎片豆腐心。
05
需要时刻警惕KPI文化影响。
重视KPI的公司通常是结果导向的,好听一点是可以出业绩,难听一点就会变成为了达成结果而不择手段。
良性的发展过程是,为过程鼓掌,为结果买单。努力过的人,虽然没有达成结果也要给与肯定,否则也会造成人才流失。
比如,一个人在企业做了3年,虽然都没成功,但可能接下来就会成功,但因为KPI的问题,导致离职,这算是企业的损失,为别人培养了优秀的“男朋友”
但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小步快跑,结果导向确实是一个生存方法,但在此情况下,做出来的产品可能不是好的产品,更多是“商业化”的产品。
张晓龙曾经说过需要警惕KPI。
如果为了做数字,微信的数据可能非常非常,但是却很克制的没有做一些伤害用户的事情,真的很难得。
在之前做产品的时候,自己有个kpi是关注品牌的粉丝量,所以在做产品方案的时候,就尽量引导用户去关注店铺。比如下图(非本人作品,仅做示例),用抽奖吸引关注,但其实用户根本不想关注店铺。完全的KPI导向的产品。
此时的思路可能是,只要能完成KPI,体验?不存在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罢了。
06
经常会听到一句话:考虑到成本的原因,方案改成这样的(基本是备胎方案上位)。
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但两者必须有个平衡点。特别好的体验,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之前京东物流负责人曾经说过,如果要节省成本,快递员都可以不上楼到户。上楼到户需要的时间成本非常大,一天一个快递员只能送100家。如果不上楼,他可能送到300家。
可能很多朋友知道,京东的订单是会进行拆单的,比如分别在不同仓的订单会拆分(拆单逻辑,请查看我的新书第三章)。曾几何时,是系统自动就会拆分的。
比如说,你买了2本书,一本书有货,另外一本书无货,此时,系统自动拆分两单,然后有货先发( 订单有货先发是指一个订单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商品时,部分商品因无货 / 缺货需要将有货的商品进行优先配送而进行订单拆分的操作)
但很多同学发现,并不是自动了,需要手动点击有货先发,才可以拆分,这些人瞬间就粉转黑了。
成本和体验是永恒的话题,一定要平衡好,并且平稳地过渡。不要刻意伤害用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你认为在低成本下,能做出好的产品吗?也能也许会吧~
07
最近和一个设计师同时吃饭,他给我介绍了几个“好的”产品案例,实际上是做的很用心,现在很多产品经理都比较浮躁,很难见到这么懂“人性”的产品。
网易经常会出品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在网易云音乐中一样不例外。有个很小的细节,可能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在有网络和无网络下,进入网易云音乐的首页是不一样的,有网时,会进入个性化首页。无网时,进入我的。
原因我想大家都会懂的,只能说,他很懂用户,很懂产品。
另外一个案例是腾讯音乐,这真的是伪粤语党的福音,有专门的运营帮助你进行粤语翻译和发音,只需要读拼音即可。歌词下面不但可以显示国语,还可以显示粤语,以后你可能也会用双语唱歌了。
最后,举了一些生活上的案例,并不是为自己找借口,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在没做之前就决定了他是不是个好产品了。很多时候,作为产品的你,只是让他不变的更差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