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百度百科给出解释: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即观察不仅是视觉过程,而且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
基本解释: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我曾细心地观察我的孩子们。
观察力即观察能力,是指能够迅速准确地看出对象和现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并不很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它是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第一要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感知的精确性,影响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力是人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发展人的智力,就要重视培养人的观察力。
因为疫情影响(在这背个小锅),同时也为了能让孩子们正常在校通过学具等多种操作在亲身动手体验中学习《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索性和同年级老师研讨调整顺序,跳过这两个单元,先从《因数和倍数》开始,慢慢往下走边讲边备课发现:《因数和倍数》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三个单元的知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数和倍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加减法;而分数加减法又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分数单位有联系:分数加减法不就是相同分数单位的加减,其实如果在学习分数单位那就可以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给一脉相承地学了,自然水到渠成。因为深度学习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能力欠缺,只能停留目前层次,但是想到稻盛和夫说过,要敢想出一个彩色的未来,我们完全也可以往下敢想一下,为这几个单元的学习去研讨、设计更丰富的“学习未来”。
三个单元学习结束,不仅是我们自己心里知道单元知识间有这样的内在联系,也得引导、给学生分享去想为什么会跳着把这几单元放在一起学习呢?这样他们是不是也会更通透呢?
没想到疫情会这么持久,隐约想起徐长青老师分享时大屏幕上好像有这么两句话:隔离无期,成长如期。三个单元学完了不能等开学啊,学习还要继续啊。熬不过疫情,我们就往下走,学习《观察物体》。
最无聊的课大概是自己都觉得无聊的课吧,有好的资源应该让学生偶尔见见更丰富的,好老师应该不是让学生觉得你自己就是最好的,而是让他们心甘情愿跟着你领略更好的风景,跟着你能学习更多,成长更多。就像为了遏制孩子玩游戏,把家里网络关闭;为了避免早恋,不让和异性接触一样。 想起来B站上有强大的资源,筛选后确定一个视频作为上课内容,这样就轻松了吗?不是,如果单纯学资源,孩子们游览网络资源比我们溜啊,就在本上写了一句话,作为结束的问题:告诉你什么道理?视频结束后,隔着屏幕问孩子们:观察物体是数学知识学习的本身,那除了这以外,你觉得《观察物体》告诉你了什么道理?有孩子说:数学处处可见;把数学带入生活;……非常赞孩子们的总结,说出这些话最起码经历了思考。
满满的代入感 哈哈,画重点对呀,像老师平时给大家经常说:思考问题要全面,解决问题要完整。
小小的观察物体,折射出处世哲学。通过今天的学习,他们在生活中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或者其他立体的事物时,会想到:嗯,我们曾经学过这些,我不能只看一面,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知识不是为了装进脑子里,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经过体验她愿意内化为自己的养料,去面对真实世界,解决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以前需要长途跋涉到达现场培训学习,现在在电脑跟前,名师讲座安排满满的,深感惭愧的是,目前状况听的少,只看了人教社王永春老师和徐长青老师的。错过的多,不过很幸运的是可以看回放。最有感触的是看到讲座中的“公益”两字,内心特别感激,名师的公益讲座就如那一颗颗唤醒学习的种子,理论学习是急需要的,有输入才有输出,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努力让学生的学习不那么枯燥吧。
缺水的它
喝水后挺拔而立的它
每个生命都需要都值得滋润与呵护,学习仍在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