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又给家里寄回一个快递,打开层层叠叠的包装,里面是个精致的小盒子,一个吊坠造型,金灿灿的,说是单位的什么什么奖,还附有鉴定证书和票据。这年头,连奖品也是五花八门,出其不意呀。我打趣说可能是黄铜镶的玻璃碎吧,妻鄙视我,说那你镶一个给我呀。
其实女儿和她妈妈都不喜欢佩戴首饰,寄回家无非就是让我们代为保管。记得当年和妻结婚时时兴“三金”,无奈家贫,只能望金兴叹。后来家境好了些,陆续买了,妻戴了几日,说不习惯,碍事,终是束之高阁。
年轻时,看民国小说,对于女人一定要有几样像样的首饰是颇为认同的,也认同“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之类的观点,于是慢慢攒钱买,加之母亲的遗存也有了几样,但她们娘俩却不爱戴了,说是明晃晃的,多俗呀。
俗吗?或许是俗,也或许是节俭惯了,又或许像别人所说,对物质无所欲的人,所图甚大,才最是奢求,求他人所难求。
于物件的喜爱,因人而异,亦因社会环境而异。到过藏地,到过蒙疆,见过许多民族女子的环佩叮当,问她们,她们说全部家当都在身上,包括祖传物件。可能,这是民族风俗的差异吧。
家无长物另当别论,但有些祖上传下来的旧物件,有了岁月的印记,不论贵贱,都是极其庄严厚重的。
那是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会,也是物件的生死之间。无论日后人会如何,物件会如何,它大概都曾因沾染着人的因果,而有温度有灵魂的活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