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
译文:
天地长长久久啊!天地之所以能长长久久,就是因为天地不自私、不只是只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能长久啊!所以有智慧的领导者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这样才被大家乐推而不厌,乐于接受他们的领导;不贪身外之物,才让自己有更好的存在状态。天地和效法天地的圣人,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私心嘛,所以才更好地成就了他们的被人尊敬、平安无事的私心吗!
我们经常讲知进退,但是有的人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老子认为争和不争,进和退,强和弱,它们都是阴阳的两个方面,都具有相等的力量。所以大家经常看到的那个部分争强进,在《道德经》里很少讲,可是被大家忽略的部分,不争,退和弱,是《道德经》里最为强调的。因为本章主张的核心是少私利他。
长:延续
久:持久
为什么天地会天长呢?因为它不自生,就是它不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圣人:悟道的统治者
天长地久常常是我们结婚的时候经常说的,那我们的婚姻怎么可以天长地久呢!就像天地一样不自生。
什么叫不自生:不自生就是放下,少一些我执,少欲,少私。
我执:在生活中不要总是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事情,要尊重他人的感受,想法,选择。
少私:在婚姻生活中多去考虑对方家庭的亲人,甚至对自己的婆婆比对自己的妈妈还要亲,还要大度和包容。
因为自己的妈妈是把我们生养长大的人而自己的婆婆是生养我们老公长大的人。
放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比如老公出轨或者是婆家人曾经说的一些伤害性的话语要学会放下,放下不是放过别人而是放过自己。哪些每天都抓住老公出轨不放的女人,常常会让男人更加快速离开这段关系,因为任何男人都不希望一辈子被一个女人整天用小辫子抽打,任何人都不希望在对方面前是一种负罪的感觉。
对于别人说的话,既然哪些话曾经伤害过我,哪些话语也许就像一张被握皱的纸张再也不能让以前那样平整,但是它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怎么样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只有放下,少私,小我,才会生发出利他之心,成全之心,才会不自生。
为什么在谈恋爱的时候我们感觉很美好,因为我们是不自生的,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让对方幸福快乐,所以我们自己也快乐。而且我们很多时候是牺牲自己,成全对方,而且我们当时也没有觉得是牺牲,就是开心地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不要求回报,不期待结果,只是爱,我想这才是婚姻的真谛也是爱的真谛,无论你怎样,我只做成全你的事情。
为什么结婚之后我们觉得很痛苦?因为自生了,总想为自己做事,总考虑自己的感受同时还想着让别人也考虑你的感受,只要自己做点事情就会觉得亏会觉得累,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总是想要对方给予自己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们期待别人爱我们,这个期待得不到的时候就会有挫败感。
但是天地不但不以自己的私利为目标,而是为我们万事万物提供条件,阳光雨露土壤,任万事万物自由生长,然后万物保持它本身的样子,天地只是提供条件,让万物可以在天地之间生存发展。我们对天地有什么回报呢?没有。我们甚至为了自己的私欲还会破坏大自然,做出很多污染环境的行为。
天地生而不有的具体表现:
天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
《道德经》34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天地做事情正因为其不自私,不以自己自我的生存为唯一目的,所以才得到大家的敬畏,敬仰。才能达到如《道德经》33章所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从生而不有中让我看到了真爱的力量,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爱的真谛。
有人问不求回报会有动力吗?是有回报的想法更持久呢?还是没有回报的想法更持久呢?
我们为了自己捞取利益而做事,比如我们为了当公司的副总而去努力,这就是要求回报。另外一种是不在意回报,尽我所能为大家做事,为了公司繁荣去做事,没有要回报的想法。这两种态度,哪一种会更持久呢?
有人会说,前者更持久,他为了当副总都拼了命了。不见得!因为他是为了当副总去努力的,如果他非常努力,公司却没让他当副总,他有可能一拍桌子说:“我辞职,不干了!”他的行为就终止了。而且他在努力的过程中,如果有人讽刺他、批评他,这种为了获取什么而做的努力就非常容易终止。
而那种为了造福大家而努力做事的人就不容易被影响,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影响他。他不是为了获取什么,所以,这样的人的努力就更持久,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反而得到好的结果。
发心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做事情的结果,利他无私的发心,其能量场很强,能力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稻盛和夫为什么能拯救日航就是利他,这种愿力的磁场能量是巨大的,所以日航在他的领导下转亏为盈。
第七章前半句写的是天道,后半句从天道转到人道,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下面就讲人应该效法天道。在《道德经》里边最习惯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这样的两段论。第一段讲天道,第二段讲人道,人道应该效法天道。比如《道德经》里边的最后一章最后的两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第二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它鲜明地反映了这本书里表达问题最常用的这种两段论的格式——天道人道,你看第七章也是如此。下面就讲人道,是以圣人,一个有境界的、有智慧的人怎么做事情呢?后其身而身先,越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大家越往前推他,往高举他,大家觉得这个人有人格魅力,这个人遇到好处的时候,不是只想到自己,跟随这样的人没有错,就像我们下雨天说雨伞一样,你不为人遮风挡雨,谁把你举在头上了?后其身而身先。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边,就把《道德经》的这句话演化为大家都熟悉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道德经》里边讲的先后的问题。在第二章里边,老子列举了很多他后边要展开的内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如果你把《道德经》里边的前后只理解为我们习惯上这个在前在后,那就太肤浅了。在《道德经》里边看到讲先后问题的时候,你就按这个方式来理解。比如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你千万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遇到事情你缩头,你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挺身而出,不是这个意思。他讲的不敢为天下先,就是懂得谦让,遇到好处遇到利益的时候别都抢在自己手上,要懂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要懂得先人后己,你这样才能够成器长,才能成器成长。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里边的先后问题同上面是一个意思,第六十六章的第二句话,“欲上民者,必以言下之”。家长也罢,领导也罢,站在上面要想领导好下边这些人,领导好自己的儿女,在语言上一定要谦让,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指手画脚。欲上民者,必以言下之。第三句话,“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想要领导好后边这些人,一定要懂得谦让,懂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欲先民,想要站在前边,必以身后之。身代表利益,代表好处。
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是,有道的领导者,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次要的位置,先考虑大家的利益。越是这样,大家越追随您,让您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句和前边“退其身而身先”是一样的,讲的是领导者法则。
外其身而身存”。我们现在的一个成语叫“置之度外”。其要表达的是针对什么事,你通过上下篇联系就可以知道。我们一旦有了一定的位置,就有很多的诱惑,有了一点权力就会有很多的诱惑。这些诱惑像什么?就像钓鱼的鱼饵一样,咬了鱼饵咬了钩,再挣脱可就困难了。所以谁能够把这些不该得的利益置之度外,谁才能最后有更好的生存状态、更远大的前途。
为了阐释这个道理,我给大家讲一个《淮南子》里记载的故事。一个叫公仪休的人在鲁国当宰相,这个人有一个特点,特别喜欢吃鱼,大家知道后都琢磨着给他送鱼来。有个人提着刚钓上来的鱼就奔着都城来了。结果公仪休死活不接受,让对方怎么拿来的就怎么拿回去。那人很难堪,但是没办法,只能走了。
公仪休的学生问他:“先生,您喜欢吃鱼,我们都知道。可是人家送的鱼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学生们一听更糊涂了。于是他解释:“这次我接受了鱼,以后大家都会给我送东西。人家为什么给我送东西?一定是有所求的。我收了人家的东西,办事就会偏向他们。一旦出了问题,我就会被免去宰相这个职位。我当宰相,有工资可以去买鱼,可以好好地吃鱼。可如果我犯了错误,被免去宰相的职位,我就没有工资了,不仅没人给我送鱼了,我也没钱买鱼了。哪个轻哪个重?”学生们一听,都说老师真高明!
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它反映的是告诉大家,你要懂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贪眼前的这些自己不该得的利益,这样的人才能够有大的出息,才能够有好的前途做人的原则。您要是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前边,能捞就捞,做事一定会有偏差的,最终反而无法成就自己的事业。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只做最正确的决定。
明代的王阳明以文人的身份带兵打仗,身经百战却没败过一场,《明史》称赞他:“终明以来(整个明朝历史上)以文臣用武功者,守仁为第一人(守仁是王阳明的本名,他是排第一的)。”
他打过的最大一场仗是什么?平定宁王叛乱。当时,宁王率领大军从南昌起兵,沿江而下直攻南京,当时王阳明正在前往福建平叛的路上。行至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阳明得到宁王叛乱的消息。怎么办?打不打?有人建议别打,王阳明说打,必须打。为什么?责任所在!所以王阳明一边号召周围的友军来助阵,一边号召老百姓当民兵,组织战斗,结果仅仅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就把宁王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并活捉了宁王。
为什么王阳明打仗能打出这个效果来?他说当时已是命悬一线,稍有不慎就会被碾为尘土粉齑(jU)。但因为他把自己放空了,这个时候做事就没有任何包袱,
就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为什么很多人做事做不好?因为他们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想法,路线都是有偏差的。王阳明做的是直接决定,而且贴近事实,具有洞察性。他在去世前留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心里只有一个光明的善念,凭着这个去做事,无论别人评价什么都不在意,只做最正确的决定。这就是王阳明的心法。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一直在讲这个内容。王阳明对古代的学问都了如指掌,对老子的心法自然也是熟知的,他认为领导者如果把自己的心放空,把自己的私利放弃,这时候做的决定一定是最正确的、有利于全局的、最接近完美的。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我们的人生中,考虑“私”字过多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中医看来,过多在意自己利益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患得患失越多,七种情绪就会越强烈,由此会影响身体气血运行,让自己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中医眼里,七情是怎么影响气血运行的呢?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以气机紊乱,会伤五脏: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悲伤肺,过忧伤脾,恐极伤肾,过惊伤胆。这七情实际上就是我们很多人生病的根源。越是在意自己的收益、自己的财产,这七情可能就越重,就越容易生病。所以,这种无私的状态是一种养生的好状态。
古代有个小故事,说一个将军,征战沙场,胆量大得惊人。有一天他在自己府上赏玩一个古瓷碗时,差点失手将瓷碗掉在地上,虽然他及时抓住了,但是心脏扑通扑通直跳。过后他觉得很奇怪,就反思:“打仗时我面对千军万马都不害怕,怎么因为这个小小的东西心脏就跳成这样呢?仔细想想,原来是我在意它。我越在意心里波动就越大。”所以,《心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什么意思?就是,您心里没有挂碍,就不会有恐怖;要是有挂碍,您的心就会跟着波动。
老子一直在讲这个法则。我们人类生下来就在乎自己的私利,一般让一岁的婴儿分东西,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他都会公平地给大家分。但是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他会给自己多分,给别人少分,这是人的动物本能。所以,克服私心是我们一生需要持续进行的修炼。
我们看那些百岁老人,各种生活习惯都有,有抽烟的,有喝酒的,有吃肉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心态特别好,不钩心斗角,不斤斤计较,乐于助人。有的老人就这样,邻居借什么东西就说拿去用吧;自己炖只鸡,大鸡腿先给邻居的孩子吃。这样的老人,没有纠结,七情特别平淡,所以气血就平和,就容易长寿。
无私,其实也是养生的法门。
从因果关系上看本章,为什么越是无私的人,越能成其私,因为你无私心,就会进入一种顺其自然、无心而为、保存真我的境界,所以会从整体来考虑,结果自然而然会合乎道的要求,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做一件事本来只是尽你的力量,把你的职责该做的事做好,并没有想从这里面得到什么好处,结果你做到最后,各种好处自己过来了。因为你原来并没有设定要达成什么目的的,结果反而变成很好。
从目的与结果看本章,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分辨两个词:一个是“结果”,一个是“目的”。一般人结果与目的常常混在一起。譬如一个学生念高中,他的目的是上大学,结果呢?未必可以成功。请问那个目的没有达成,整个过程都是浪费了吗?也许他在过程里面念一些书,给自己建立了某种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个结果可能要比他原先的目的更为可贵。
譬如说我们今天读《老子》,目的是什么?想多学一点国学的知识。那结果呢?未必可以真的完全学会,但是听几句算几句,懂了一些修养的方法与为什么要修养的理由,这个结果说不定反而陪伴你终生。
对于圣人来说,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的目的当然是要治理百姓,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结果他治理百姓的时候,按照他所悟的道的方式来治理,结果反而自己得到了保存,在别人看起来好像你的无私反而完成了你的私心。
所以在人生的过程里面,做任何事都要先分清楚目的与结果。你的目的如果是自私自利的话,那个结果不管好不好,都只是一个透过手段去达成的结果。就算结果好的,你也会觉得空虚。你的目的如果不是替自己考虑的话,而结果呢?你会觉得作为一个人,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问心无愧,结果反而保存了你原来的生命中内在的价值。
从“无私”和“有私”看本章,也就是我尽我的力量去做该做的事,结果总是好的。我先不要设定一定要什么样的目的,因为一旦设定了目的,我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变成手段而已。变成手段的话,就有可能为了某些目的而不择手段了。那不是背离了老子的思想吗?变成你有偏差的认知,造成偏差的欲望,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故事1
希尔顿的首任经理
一天夜里,时间已经很晚了,有一对老夫妻走进了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然而这旅馆的房间都已经住满了,前台值班的服务员只好抱歉地说:“对不起二位,我们的旅馆已经住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了。”
然而,可以看出这两位老人当时很疲惫,而且非常失望。这个服务员不禁想到:这大半夜的,一对老人在这么一个小城里到哪里安身?别的旅店恐怕也都客满打烊了,难道要让他们流落街头吗?于是这个服务员就将两位老人领到了一个房间,对他们说:“这个房间或许不是最好的,还能凑合着住吧。我也只能为你们提供这样的服务了。”
两个老人一看,眼前的这个房间还算整洁干净,于是就非常高兴地住了下来。
到了第二天,两位老人离开房间到前台去结帐。那个对他们说:“不用结帐,你们昨晚住的是我自己的房间。”老人听了这话感到十分激动,对他说:“你把房间让给了我们,那你怎么办呢?”“我还年轻,一晚不睡没什么,就当加班了。”听到这里,两位老人更加感激了,他说:“小伙子,让我怎么感谢你呢,你真是我们夫妻所见过的最优秀的服务员。”
服务员听到这里,笑了笑说:“这没什么,您两位尽管上路好了,祝您一路顺风。”员这样送了两位老人,没过几天就将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事情不知过了多久,突然有一天,这个服务员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一张飞往美国纽约的单程机票。上面还有一句简短的留言,大概意思是:“欢迎你来到纽约,找到信上所说的这个地方,自然有好事情等着你。”服务员一看,心里有些好奇,没有多想就来到了纽约,然后按照信中所标明的路线来到了一个地方。抬眼一望,眼前出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而几个月前他接待过的那对老夫妇正站在门口等着他呢。
原来这对老夫妻是拥有亿万资产的富豪。“小伙子,你还记得我们吗?那天晚上我就发现你是个好小伙。告诉你,你眼前的这座大酒店就是我专门为你买下来的,以后就交给你打理了,相信你一定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酒店经理。”这家酒店就是后来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饭店。
老子强调为政者应该将个人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其实,这个道理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也很适用。有时候,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而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反而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益。
桑林祷雨
商汤建国后不久,开始于夏桀时期的大旱却一直没有停止,整整延续了七年之久。在后五年中,旱情愈发严重,烈日炎炎,河干井枯,草木枯焦,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异常困苦。
自从旱灾一开始,作为一国之主的商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祈求天神解除旱灾,早日降雨。可是直到第七年,祈祷也不起作用,于是商汤命史官选了一个叫做桑林的地方,在那里设立祭坛,他亲自率领朝中大臣来到桑林举行祭祀求雨,可是仍然没有下雨。
商汤就让史官占卜,史官占卜之后说道:“应该以人为祭品,上天才会降雨。”成汤听罢说道:“我是为了天下的百姓而求雨,如果一定要用人来祭祀的话,就请用我的身躯来祭天吧!”他向上天祷告说:“所有罪孽都在我一人,不能惩罚天下百姓;百姓即使有罪,也都在我一个人。不要因为我一人的过失,而使天神伤害百姓的性命。”并以六件事自责,向上天反省。
商汤的这种勇于为百姓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天神,于是过了不久,原本湛蓝的天空忽然阴云密布,紧接着雷声大作,下起雨来。
商汤祷雨的做法不仅感动了天神,而且感动了其治下的百姓。他的臣民看到这位君主如此爱民,都尽心竭力地支持他,从而使得商王朝的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的生活也愈加富足美满。
商汤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甘于为争取人民的利益而舍弃自身,因此才能受到拥戴。这正说明了“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