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学习笔记78

《庄子》学习笔记78

作者: 来吃布丁 | 来源:发表于2021-08-13 01:45 被阅读0次

    《庄子·缮性》后半部分,结尾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外物而放纵自己,也不要因为穷困而媚俗。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等到道德衰落,到燧人氏、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只能顺从人民的意愿而不能保持纯粹的境界。道德继续衰落,到了神农氏、黄帝治理天下时,只能使天下安定而不能顺从人民的意愿。此后,到唐尧、虞舜时,开始推行教化,淳朴的民风更加丧失,为了所谓的善而更加偏离了大道,各种行动使德更加背离自然本性,天性被抛弃,人们的智力用于彼此勾心斗角,而无力去安定天下,然后又增加了繁文缛节并不断扩充。质朴的本性被破坏,人民迷惑混乱,再也无法恢复自然天性了。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由此看来,世上大道已经丧失,大道已经离开了人世,人世与大道相互分离。求道之人如何立足于世?人世又如何恢复大道?这样的情形,即使圣人不隐居在山林中,他的德行也不会显露的。

    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所谓隐,并不是说藏匿自己。古时候的隐士,并非藏匿自己不现身,并非不说出自己的言论,也不是隐藏自己的智慧,只是世道荒谬。当时运大顺大道畅行天下时,就会返回纯粹的境界,当时运不顺而大道受阻时,则固守本性而等待,这就是保全自身的道理。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时候能保全自己的人,不用巧辩来修饰智慧,不以智力来拖累天下,不以智慧来损伤本性,坦荡地生活在自己的环境中力求恢复本性,又何须去做什么呢?大道不会以狭隘的方式运行,大德不会被偏见所识别。所以说,端正自己就可以了。以保全本性为乐就可以称为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古时候所说的得志的人,并非指显赫的身份,而是说没有什么可以增加他的快乐。如今所说的得志的人,而是指高官厚禄。高官厚禄都是身外之物,非本性固有。外物偶然前来,只是临时的寄托。得到时不可阻挡,失去时也不能中止。因此不要因为身外之物而放纵,也不要因为穷困而媚俗,快乐是相似的,没有忧愁便可以了。如今失去寄托的外物就闷闷不乐,这样看来,即使快乐,也不过是迷失了本性。所以说:由于外物而丧失自我,由于媚俗而丧失本性,这就是本末倒置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学习笔记7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pkbltx.html